冷战结束苏联灭亡这么多年,中国人对苏联灭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恕我直言,大多数中国人对苏联亡国的教训研究与其说是从中理解成败兴亡之鉴,不若说是为自己的政治观点背书。
左派学者将苏联灭亡归咎于苏联上流失去了红色联想和坚定信念,右派学者将苏联灭亡归咎于军备开支太高、对内压制太酷烈和体制太僵化,引发了发展迟滞。
但是这两派观点都脱离了现实政治的立场,仅仅是从特定历史事件中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背书,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样的看法显然是缺乏价值的。
对利加乔夫的疑问:左派的错误在哪里?
左派认为苏联灭亡的原因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丧失了红色信念,但这其实有一个疑问,为何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能够轻而易举地在苏联推动这种现在遭人唾骂的政策?为何利加乔夫这样的保守派和左派在当时遭到了抛弃。
利加乔夫,苏联晚期领导人,他坚决反对公开化,力主对西方强硬,维持斯大林式政策,但遭到党内孤立,最终失去影响力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即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联就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财政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西方的贸易恢复。
最简单的,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
苏联财政的最重要来源是能源工业,但苏联石油的易采、高利润油田在1982年左右已经无多,剩下的油田都是高难度,迫切需要西方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技术基本都被英美控制;天然气的管道运输同样如此,苏联本身并没有技术生产高难度的管道设备,只能借助西方企业的支持,但这些技术的专利都在英美手里。没有英美支持,苏联政府的钱袋子——能源工业发展将举步维艰,准确地说是根本没法发展。
1982年3月,在美国的技术限制下,苏联与日本联合开发的萨哈林岛(库页岛)石油项目被迫中止,原本日本提供技术、资金和设备,苏联以天然气做担保,但技术禁运使得开发难以为继。结果,苏联在这个预计每年获益40亿美元的项目中不仅未能获利,反而损失20多亿美元的宝贵硬通货,财政遭受很大损失(1980年的美元);
1982年4月,在美国的制裁下,苏联寄予巨大希望的乌连戈伊天然气管道项目也被迫暂停,这个项目原本获得了美国企业、德国政府、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支持,欧洲国家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以获取苏联的廉价天然气,科研使得苏联获得巨大的外汇收入和财政资金,美国情报机构很快跟踪到了这个项目,对其技术进行了严厉制裁,苏联人很快陷入困境,尽管后来被迫缩减规模并极力争取到部分西方国家支持而侥幸部分完工,但俄国人在这个项目中的财政损失非常严重。
“引进西方技术,对维持这个赚取硬通货的关键部门至关重要……如果开采难度越来越大,那么苏联将不得不在广泛的领域进口西方设备和技术,以在别的地方增加生产……据情报得到的苏联人工期,我们(中情局)估计他们在八十年代里需要进口至少1500万-2000万吨的先进钢管,他们还需要进口精密的勘测设备和油田所用的高负荷潜水泵,或许还需要气体压缩机的大马力涡轮机”(中情局1982年对苏联石油工业技术弱点的评估)
[ 注:Peter Schweizer《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没有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苏联财政就会难以支撑,苏联军人和公务员就会待遇下降,更为糟糕的是,苏联民众的福利补贴就会难以为继。这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记载,我不必累述。
从1982年开始,由于苏联石油工业在西方的打压下步履维艰,苏联财政陷入巨大的困境,莫斯科被迫在公开市场上大举抛售黄金换取外汇,这个情况被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捕捉到了,他随即试图与南非协调抛售黄金,打击黄金价格,加重苏联政府的财政灾难。后来的解密历史资料显示,苏联之所以抛售黄金,目标是为了换取粮食和先进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就会出现:
那就是苏联国有企业的负责人、部分苏联军人、苏联的公务员队伍和苏联的民众,基于个人经济利益,就会支持与英美媾和的政策,哪怕这个过程需要付出代价。而且,随着里根打击下苏联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苏联朝野愿意为了付出的媾和代价越来越大,而戈尔巴乔夫的政策仅仅只是顺应了这种潮流。
即,造成苏联朝野丧失理想,决定屈膝投降的原因不是苏共一两个高层的思想问题,而是苏联军官的房屋分配问题,苏联民众的衣食供应问题和苏联干部的待遇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都随着里根上台后,美苏对撞愈演愈烈而越发恶化。
如果阅览苏联晚期的高层政治历史,你会发现,在那个时代的高层中,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并不算特别激进,他本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僚,或许存在一些天真的地方,但绝没有特定的思想可言。相比之下,比他更激进、更愿意迎合朝野投降思想的人大有人在。
与之相应的是,利加乔夫(上图左)这样更加明智的保守派事实上是日渐衰落,支持者趋于凋零,因为他们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苏联不与西方妥协,如何改善军人、干部和民众日益下降的生活水平?”当戈尔巴乔夫为这些问题发愁时,他从苏联保守派这里听不到解决办法。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今天中国人眼里面目可憎的投降派雅科夫列夫(上图左)和谢瓦尔德纳泽恰恰当时给了戈尔巴乔夫和苏联朝野一个看似可信的答案,“通过与西方妥协,既可以减少军费开支,也可以寻求西方技术和援助解决当前的经济财政问题”,所以这些人慢慢掌控了大权,成为了戈尔巴乔夫的亲信。
面对新的冷战,对于苏联灭亡的教训,一个中国左派迟早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怎么解决发展的问题?怎么解决财政的问题?
中国的财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和出口换汇,但这两个行业实质上是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果,没有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怎会有巨大的城市房地产发展空间?怎会有物美价廉的中国出口和外汇创收?从本质上讲,中国今天强大的经济和财政,乃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口红利已然日渐枯竭,不管是否进行房地产管控,建立在人口红利之上的强大财政体系都将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则需要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尤其是与西方的良好关系,必须的技术交流才能维持,这是当前的客观现实。
不知道左派想过没有,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如果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反过来,如果财政资源日渐萎靡,如果干部、军人、民众的生活待遇开始持续下滑,左派如何应对当年戈尔巴乔夫对利加乔夫的疑问,“你的理想很好,但现在财政缺钱,孩子们要吃饭,你说怎么办?”
说实在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是利加乔夫为首苏联保守左派失败的根本所在,他们始终没法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不能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意识形态,是无法维持的。
左派必须永远记住,相当多的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中获益,这种获益使得他们深信与西方的交好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这种认知将是他们未来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经济下行、生活艰难的时候。
对雅科夫列夫的鞭挞:右派的错误在哪里?
相当多的中国右派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苏联领导人将大批的资源集中在国防领域、对苏联的经济管制过多、对苏联的社会管控太严厉。这些观点显然是为其政治观点背书,其意图不言自明。
雅科夫列夫,苏斯洛夫地位的继承者,他力主自由化改革,力主对西方妥协,他认为通过这些可以改善苏联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困境
不过,这些观点即便抛开其政治立场,实际上也是相当幼稚的。
中国右派忽略了苏联体制的现实困境,那就是苏联体制从一开始建立,就处在外部国家的猜忌、敌视甚至进攻之中,面对巨大的威胁,苏联领导人几乎没有选择,他们只能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军事领域,否则安全就无法保障;他们只能对经济施行管制,因为苏联不敢将经济仰赖于外界;他们只能对社会强化控制,因为敌人对苏联的颠覆无处不在。
一个宽松、自由和非军事化的国家只能存在于和平时代,在对抗的国际环境下,作为实力更弱的一方,国家只能全副武装,强化管制,这是她仅有的选择。
雅科夫列夫最大的错误,就是他忽略了这个基本现实。他自认为基于自由主义的改革可以脱离残酷的现实制约,他天真的相信,一个放弃武装的超级大国能够通过自由获得敌人的怜悯,但事实上,这仅仅强化了盎格鲁撒克逊人趁机摧毁苏联的决心。
在美苏对抗的背景下,雅科夫列夫推进的苏联改革和妥协,仅仅只是让苏联放弃仅有可以制衡英美威胁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同时加剧了国内的动荡和混乱,最终带来了苏联国家的灭亡。
从这角度看,右派对苏联灭亡的理解,实际上还不如左派。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利加乔夫远比雅科夫列夫更加高明,前者对后者推进之苏联改革前景的悲观得到了验证。
现实政治的视野:苏联对中国的真正教训是什么?
在我看来,苏联对中国的真正教训在于如下:
①不要轻易低估西方尤其是美国,不要高估自身财政和经济力量的可持续性,一定要对新冷战时代特定红利消失之后随之而来的财政考验甚至颓势做好准备。
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高估了自身能源红利和高利润石油工业的可持续性,将这种一时的财政、经济优势视为持久的天赋,进而高估了自身的力量,低估了美国的实力优势,推动了毁灭美苏缓和政策基础的外交攻势,导致了八十年代西方与苏联的决裂和更加酷烈冷战的到来,尤其是这期间苏联能源红利耗尽,自身财政危机开始凸显,大众经济利益受损,人心浮动,并最终失控。
对此,苏联前总理雷日科夫和美国前情报总监罗伯特盖茨都具有相同的认知,在自己的回忆录《冷战亲历者》中,罗伯特盖茨无情地批评了苏联领导人的外交失误,他这样写道:
“现在,苏联人必须为自己在70年代发动的世界攻势买单了,莫斯科将美国遭遇的短暂问题误当做是长期危机和致命缺陷,所以她采取了一个又一个强硬而果断的行动。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随着形势的迅速转变,俄国人惊讶地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对她而言漫长而又残酷的对抗游戏,她必须动用自己的整个国家力量——并非只是军事资源——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历史证明,苏联获得的优势是相当短暂的,这与此前俄国人的预测正好相反,一场史无前例的残酷考验正等待着她。”
里根时代的罗伯特盖茨
②苏联的城市化富裕削弱而非增强了国家在冷战中的承受力。
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1985年苏联财政遇到的困境和美国对苏联经济的打击,在苏联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在斯大林时代,这并非一个不可逾越的考验。因为,苏联民众在斯大林时代是教育、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一代人,具有强大的痛苦承载力,能够随时默默无闻地忍耐一切苦难和艰辛,这足以使斯大林的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对此,著名军史学家李德哈特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曾经这样写道:
“其实,俄国所以幸免覆灭,七分是靠长期遗留下来的原始状态,三分是靠苏联革命后一切技术发展的成就。这种看法不仅是指俄国军民的不屈精神——他们能吃苦耐劳,在物质缺乏的条件下也能坚持下去,而换做西欧军民,就会瘫痪下来。”(第十三章 入侵俄国)
一个具备现代工业却原始的国家,往往是最具有痛苦承受力的,阿富汗人能够坚持二十年战争,靠的并非现代意义的民族精神,而是艰苦环境下与生俱来的对苦难的麻木不仁,这种对苦难的麻木和忍耐才是阿富汗人最强大的力量。
说起来,苏联的命运恰恰是中情局局长比尔凯西观察到的那样:
“事实上,在我看来,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富裕起来的苏联民族相比斯大林时代更加外强中干,相比于1945年,1979年的苏联规模虽然更加庞大,却更加脆弱,其无法承受哪怕是1945年十分之一的苦难和挫败。这些衣衫靓丽的俄国人热爱享乐胜过尊崇纪律,他们相比于先辈是软弱怯懦的一代,也将是不堪一击的一代”[ 注:Peter Schweizer《 Victory: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Secret Strategy that Hasten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苏联是一个极有耐力的国家,在他的人民没有尝到过一点美好生活的滋味以前,苏联是不太可能出问题的。对苏联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将会是国家经济已有相当改善而统治因为某种缘故稍见松动之时”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1951年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对辛劳的承受力远远不如自己的先辈,在我看来,他们远远没有做好迎接一场冷战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我们必须意识到,促使苏联走向崩溃的,绝不是苏联的贫穷,而是苏联年轻人在接近富裕之后的突然再次稍微贫穷。
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③全球化削弱苏联的经济安全而非强化了苏联的经济安全。
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工业基本做到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尽管当时苏联经济情况极为贫穷,但是却能够避开西方的打击。但是,在缓和时代,苏联经济某种程度上融入了西方,苏联的能源市场仰赖于西方,苏联的工业体系脱离于西方之外,关键技术设备离不开西方支持。这相当于将自己的心腹敞开于英美的刀剑之下。
这在八十年代里根时代的冷战高潮中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美国的制裁和打击,可以轻而易举地杀伤苏联的科技、财政和经济体系,进而破坏甚至重创这一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的结语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能够与西方相持对抗,不落下风,但在巅峰1980年之后的十年,则在里根的打击下迅速崩溃,这实际上并不是偶然。
就像罗纳德里根在上台前观察到的那样,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苏联尽管看似更加强大,但却拥有更多的敌人、更难以为继的财政体系、更依赖于西方的经济命脉和更加软弱不堪的人民,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打垮苏联成为一件并不那么困难的事情,至少比苏联人自己想的更容易(罗纳德·里根1975年5月的电台广播《In His Own Hand》)。
尽管苏联自身在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时间最终残酷验证了这种看法,而这就是我们亟需认真看待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