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的法兰西,让我们见识了爱国主义
郭松民
7月15日,法国队4比2战胜克罗地亚夺得2018世界杯冠军!
法兰西举国狂欢。
我倒是不太在意“夺杯”的消息,而是比较在意“狂欢”的消息——
本是用来纪念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地铁站,被加入了法国门将雨果•洛里斯的姓,法国门将与文豪共享一块地铁站牌,变成了“维克多•雨果•洛里斯”站(Victor Hugo Lloris);
卢浮宫官方推特发布了一张蒙娜丽莎画作的照片,照片中的蒙娜丽莎穿上了法国队夺冠后的两星球衣;
大规模庆祝在法国各地引发骚乱。16日凌晨,香榭丽舍大街因骚乱和抢劫被迫关闭。目前已有两名法国球迷死亡,一名跳河后摔断脖子,一名庆祝时开车撞树致死;
世界杯颁奖突降暴雨!在普京身后,一名工作人员撑起一把黑雨伞。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克罗地亚女总统基塔罗维奇不仅在雨中与球员一一握手,马克龙的身上还额外淋着从普京雨伞上漏下来的雨;
世界杯冠军法国队将得到3800万美元奖金;
……
都说体育比赛是和平时期的战争。
法国的举国狂欢,让世界得以一窥法国人是多么热爱他们的国家,胜利又让他们何等骄傲!
当然,我们也不难想象,如果失败,他们会何等沮丧。
不久前,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笔者刚刚在欧洲进行了一次旅行。
在欧洲,从一个国家进入另一个国家,完全没有感觉。国境线的概念已经非常淡化了。
可是,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爱国主义的激情仍像火山熔岩一样喷涌而出。
与沸腾的法兰西不眠夜相比,德意志、英吉利、意大利的土地就一片沉寂。
狂欢是属于胜利者的!
说起来,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是举世闻名的。
在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大幻灭》中,都有法国人(甚至是成了战俘的法国人)高唱国歌《马赛曲》震慑了德国军人的情节;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展示法国人爱国情怀的《最后一课》,因为被选入了中学课本而为中国人耳熟能详;
还有一张著名的老照片:二战初期,马赛即将被德军攻占,为防止被德军缴获,法军将飘扬在马赛上空的国旗降下撤走,目睹这一幕的一名法国男子不禁泪流满面。
究其原因,这应该和现代民族国家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有关。
拿破仑战争之后,至少在欧洲,民族国家就逐渐取代“王朝国家”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爱国主义由此也成为最重要的“普世价值”之一。
什么是爱国主义?革命导师列宁曾经下过一个定义:“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顺便说一句,网上流行的所谓“列宁名言”——“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则完全是伪造的!没有任何可信的记载证明列宁曾经说过这样话的。列宁是一位有高度修养的革命家,他不会说出这种泼妇骂街式的语言,这种文风是专属中国自由派公知的。
按照列宁的定义,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指向自己祖国的。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爱国主义是一种绝对正当的感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受到尊重。
爱国主义既然是一种情感,我们就要将其和行为区别开。
行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但情感没有正确与错误、合法与非法的问题,只有正当与不正当的问题。
重复一遍:爱国主义做为一种情感,是绝对正当的!
对现代国家来说,这种情感是极其重要的。
国民的爱国情感和现代国家的关系,恰似钢筋水泥和建筑物的关系,没有钢筋水泥的粘合,无论怎样宏伟的建筑,也会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
正因为如此,所有“正常的”现代国家,都极其重视爱国情感的培养。
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政治谋士之一的亨廷顿就承认:美国的爱国主义是被建构出来的。
比如在美国,孩子们从幼儿园就要开始背诵《效忠宣誓》:“我宣誓效忠国旗和它代表的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在上帝之下,统一而不可分割……”云云,学校每天要升国旗唱国歌,大型体育比赛之前要全体起立唱国歌《星光灿烂的旗帜》,以至于使体育比赛成了爱国主义养成教育的大课堂,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等。
21世纪,各种迹象已经表明,以民族国家为国际竞争主体的局面仍将长期存在。
(当然,我一向认为:只有“人民国家”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国家”)。
2018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日益加剧的围堵,如何应对,国内舆论出现分化迹象,网络上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爱国主义!
对祖国“极其深厚的感情”应该是我们考虑问题、提出建议的唯一出发点。任何对祖国鄙夷、不屑乃至“弃船逃生”的心理都是可耻的。
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以爱国主义为出发点共同解决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将是我们打破当下困局的唯一出路!
法国人对法国的感情,值得我们尊重,也需要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