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亲自“爆料”,宣布美方挫败一起有伊朗革命卫队参与的阴谋剌杀沙特驻美大使祖贝尔的恐怖案件。根据美国司法部的描述,整个情节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主犯阿巴布希尔拥有美国和伊朗双重国籍,今年5月,他支付150万美元聘用墨西哥毒贩暗杀沙特驻美国大使。不料这名“毒犯”是美国毒品管制局卧底线人,将其泄露给美国当局。据称阿巴布希尔的亲戚是伊朗革命卫队属下“圣城军”高层领导人,招募其在美国本土暗杀沙特驻美大使。因此美国指控伊朗革命卫队和军方高级人员参与其中。对此,伊朗政府迅速否认涉及这项阴谋,称其是美国“编造的阴谋”,目标是转移全世界对美国经济问题的注意力。
不少分析也认为,“暗杀门”事件疑点重重,其中最大一点,就是这种做派不像是伊朗对外政策的一贯风格。伊朗的外交政策看似充满宗教狂热,实则行事谨慎,充满了成本收益的算计。这些年来,伊朗在中东扩大地区影响力,主要采取的是扶植代理人和输出意识形态的方式,而甚少采取武力入侵或恐怖暗杀手段。自二战以来,由伊朗主动挑起的战争几乎没有。尤其当前中东正发生剧变,各国关注目光集中于阿拉伯世界,而无暇顾及伊朗核问题,这种局面无疑是伊朗求之不得的。在这种节骨眼上,伊朗实在没必要引火上身,去做“刺杀外交官”这种对国家利益有害无益的事。而且其舍近求远,专门跑到美国本土去行凶,这不是故意招惹美国对付自己吗?
真相只有一个,但真相是什么恐怕始终难以澄清,至少在短期内是个“罗生门式”事件。从历史角度看,美国近几十年曾频频用混淆是非的办法,对外发动武力行动。这里仅列举几个众所周知的例证:一个是美国为使越战升级而在1964年炮制的“东京湾事件”。美国宣称美军舰遭到北越鱼雷艇袭击,坚称是越南人民军先发起挑衅。美国会并据此于8月7日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这实际是美国对北越的非正式宣战书。但2009年1月8日美国国家安全局解密的一批绝密情报档案显示:越南人民军并未向美国人发起挑衅,东京湾事件完全是美国官员捏造出来的。另一个是美国借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但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个谎言。还是小布什自己说漏了嘴,他在2006年初接受哥伦比亚广播电台采访时不打自招地承认:我这几年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将伊拉克与反恐战争联系起来——美国惯用的先有动机,后找借口的“有罪推定”思维凸显无疑。
面对伊朗这个“眼中钉”,美国一直在寻机对其妖魔化。有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前美国等西方大国大肆渲染伊朗“核威胁”,并借此对伊朗不断加大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力度。而这次美国又给伊朗扣上了“行刺沙特外交官”的罪名。并依据这些令人难以信服的指控,美国对伊朗大举讨伐。按理说,即使暗杀事件确有其事,应该愤怒并采取行动的应是沙特政府。但迄今尚未见沙特采取过头行动,美国却闹得最欢。美国不仅大肆宣扬此事(由司法部长亲自宣布此事),而且还马上付诸行动。1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马汉航空公司实施制裁;13日,再次放话要对伊朗中央银行发起“进一步制裁”。同日,奥巴马宣称将对伊朗采取最严厉制裁,并动员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伊朗,以让它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美国如此起劲地谴责和制裁伊朗,替沙特出头,实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美国来说,其要干预中东事务,借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因此不得不选择性干预。美国抓住暗杀事件不放,有着诸多深层考虑。简单说,就是刻意转移“中东波”的方向和阿拉伯民众关注重点,以自己的方式重塑未来中东秩序。2011年初开始的阿拉伯政局动荡潮,本质上是一场民众反抗当权者的民主、民生革命。已经充分觉醒的阿拉伯民众虽未直接打出反美反西方旗号,但由于民众抗议矛头所指,大多是亲美阿拉伯国家(如突尼斯、埃及),因此这极大动摇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柱,使美国在中东影响力呈现日趋下降态势。如果这场中东波蔓延并危及沙特等海湾国家,西方将面临“不能承受之重”。
为将“危机”变为“转机”,美国等西方国家力图浑水摸鱼,将民众抗议矛头和国际关注重点,转向西方不喜欢的“刺头国家”借力打力,使中东未来格局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其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在今年3月军事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倒台固然有内因起作用,但外因无疑是主导性因素。而英法美等超越联合国授权空袭利比亚,实质是一场攫取利比亚石油资源的新殖民战争。它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中东波”的进步性质。
而随着利比亚战事接近尾声,西方又瞄上了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但叙利亚不像利比亚那样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同时国内也不像利比亚那样拥有丰富石油资源,提不起西方武力打击的胃口,其主要采取经济制裁和政治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办法,并试图通过联合国对叙利亚进行全面制裁。但这一企图遭到中国和俄罗斯否决,而使西方在对付叙利亚问题上无计可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又开始炒作“伊朗暗杀门”,并在在事情尚未完全搞清楚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对伊朗采取严厉措施,将遏制伊朗问题重新纳入民众视野。
总体看,美国对待中东激进国家的做法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它就像半夜行窃的小偷一样,总是试图逐个去推每个房间的大门,只要能推开,便设法挤进去洗劫一番。其已经在利比亚得手,在叙利亚失手,这次则瞄上了伊朗。但考虑到目前伊朗政局稳定,地缘优势突出,而美国正处在战略收缩期,此前应对伊朗已黔驴技穷,因此再次碰壁恐不可避免。
此文修改后发于《大众日报》2011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