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左)6月25日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 王翰林 摄
粮食问题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战争
主持人:您认为石油、粮食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对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是否构成威胁?
江涌:石油、粮食都面临着“全球化”、“金融化”与“政治化”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问题,但是有不同的结果。
石油问题主要影响的工业需求,粮食问题主要影响的是生活需求。石油、粮食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飙升首先直接推高世界的通货膨胀,为应对通货膨胀相关各国都倾向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这势必影响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亚洲主要是讲东亚,经济增长对境外石油的依赖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更容易受到石油价格上涨、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越南目前的经济困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而越南不是特例,越南经济在亚洲很具有代表性。当然,东亚是个地理与区域概念,在经济上,东亚不是一体的东亚,这与西欧、甚至北美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既有高度发达的日本,也有次发达的新加坡、香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有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大国,以及越南、泰国等一般发展势头正猛的发展中国家,也有缅甸、老挝那样贫穷、处于全球化边缘的国家。因此,要研究亚洲经济、东亚经济,必须深入研究内在经济结构。
石油价格飙升,推高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化肥、塑料、建材以及成品油价格上涨,尤其是成品油价格上涨,直接居民尤其是城市中产阶层的生活。
粮食价格飙升直接威胁到特定人群的粮食安全,“特定人群”主要是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人们可以不开车,但是不能不吃饭。因此,对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 粮食问题比石油问题更具有爆炸性。
如今,席卷世界“沉默的海啸”,正不断加剧穷国社会危机。粮食危机首当其冲的是穷国及其穷人。世行行长佐利克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穷人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收入的比例最高达75%,食品价格上涨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构成沉重打击。高涨的粮价正使一些贫困国家面临饥饿威胁,并导致社会动荡,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前景堪忧。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全球营养不良人口有8.54亿,其中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就有2.06亿。该地区许多国家本来就为价格不断上涨的能源所苦,如今粮价高涨无疑是雪上添霜。今年以来,喀麦隆、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科特迪瓦等多个国家相继发生“粮食骚乱”,造成人员死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警告,对于那些购买力较弱、难以确保粮食稳定供应的穷国来说,粮食问题很可能引发地缘关系的紧张,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战争。
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主持人:您认为这一轮全球范围内的油价和粮价的上涨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江涌:油价和粮价的上涨,以及与之相联系美元贬值、次贷危机、地缘政治危机等系列乱相,反映出国际经济、国际秩序的危机。
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表面是一类资产泡沫,或一场价格危机,实质反映的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危机。 纵观过去的两次石油危机,都直接与战争的爆发有关联。1973年的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上世纪80年代,伊朗革命与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第一次战争,国际油价也出现了大幅度飙升,但没有长期持续,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不甚明显,因此还不好称之为第三次石油危机。但是,自2003年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第二次战争以来,国际油价从每桶不过30美元,到如今130美元的天价。由此给世界带来的不仅是与石油相关部门的经济压力,而且导致普遍的通货膨胀,各大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放缓已成定局,在数十个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能源危机正引发食粮危机、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为应对石油输出国的市场垄断,发达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1974年)。如此,在国际能源市场,OPEC与IEA两大组织的博弈从此开始了“梅雪争春”。双方你来我往,难分伯仲。国际石油价格在30多年的时间内,除个别年份出现“极端”行情外,总体保持平稳态势。但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的加速,世界经济力量发生了质变,美国相对衰落,欧洲力量在联合中不断增强,新兴市场尤其是新兴大国迅速崛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迅速分化组合,国际秩序正经历由“旧的有序”向“新的有序”演变过程中,在较长时期内势必将落入痛苦的“无序”之中。
不久前,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就出来指责,全球粮价上涨体现了“资本主义体系历史性的溃败”。如今,无论是OPEC还是IEA这样的国际组合,都无力应对石油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手中既无钱又无粮,无力应对粮食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只能基于人道立场,呼吁呼吁;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久拖不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七国集团”(G7)的国际经济协调早就力不从心,不断需要新兴经济大国协助。诸多迹象显示,国际多边机制正陷入危机,区域与双边合作由此兴起。出于自身利益,美国积极倡导发展生物燃料,但此举不仅未能有效稳定国际油价,而且导致世界粮价高涨,算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美元持续下跌、国际资源商品油价不断上涨、粮食危机紧跟次贷危机接踵而至,反映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秩序正面临深刻危机。
这系列危机,对中国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体现在: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与国际经济接轨仍在加速,国际经济风险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中国,目前中国大陆境内,热钱充斥,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庞大外汇储备严重而且还在不断缩水,资产泡沫随时有破灭危险,资本市场剧烈震荡,通货膨胀居高难下,等等,都威胁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未来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失衡、国际金融持续动荡、周边经济态势持续紧张,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依旧将不断上升,形势不容乐观。
6月9日,在西班牙和法国边境的伊伦,几名葡萄牙卡车司机将车停放在公路上,通过收音机关注抗议活动进展。当天,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数万名卡车司机举行示威活动,抗议日益上涨的油价。 新华社/路透
但是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油价上涨,压迫中国必须调整不当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不当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外(国际资源与国际市场)日益高度依赖,在国际分工中,日益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以及低技术密集、低附加值趋势迈进,从而受世界经济波动、国际金融动荡、西方社会压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生活方式上,不顾国情、国力盲目效仿西方国家现代生活方式,西方现代生活方式是几百年发展的结果,有低“人地比”的基础,有占据世界资源与市场、剥夺与吸取世界利润的条件,但是这些前提、条件中国都不具备,中国只是为了急功近利,而大力鼓励汽车进入家庭而且,汽车大排量;实际政策也是鼓励城市郊区化、家庭居住宽敞化。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农村发展、弱势群体辅助等等资金持续严重短缺紧张的态势下,将巨额资金用于成品油补贴,实际在补贴富人、补贴中产阶层以上人群,这一政策无庸置疑存在严重问题。如今,在财政日趋紧张情况下,我们对油价做了部分上调,但是远远不够。在石油、成品油价格上应当尽快与国际“接轨”,尽快推出燃油税,或考虑推出大排量、豪华轿车消费税,将节省资金或新增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农业、粮食生产补贴。
粮价的上涨,使中国更加感受到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意义。早先年,国内自由派学者呼应国际舆论,不断鼓吹粮食生产、销售、消费的市场化,更有学者猛烈炮轰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著名的环境与食粮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写的书《谁来养活中国》,误导了中国决策,给中国造成极大经济伤害。现在的事实清楚说明,这些自由派论调的荒唐,当然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其他自由论调的荒唐性,一旦我们意识到了,恐怕巨额损失已经造成,有些损失也难以挽回,如中国大豆以及豆油、豆粕饲料的覆没的惨痛教训。
油价和粮价的上涨给中国带来启示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总结起来就是:在战略资源上,市场是失灵的。迷信市场机制,迷信自由竞争,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粮食高价态势可能持续至少10年
主持人:您认为粮油价格上涨的情形何时能得到缓解?
江涌:石油的泡沫是非常明显的。按照多年实际经验数据,一盎司黄金对15桶原油衡量,国际石油价格应当在60美元左右,当然黄金有可能被低估了。除了正忙于投机的金融资本外,普遍认为,国际石油存在泡沫。泡沫终究要破灭,当然不是说马上会破灭,破灭前也许会有最后的疯狂。摩根士丹利预估国际油价将摸高150美元,高盛报告更是乐观,说出现200美元也不用惊奇。但是,这两大机构都是利益中人,都是在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中大发横财的,所以它们的言论一定要小心。
国际社会如今对飙升的国际油价正在不停地研讨对策,关键是有没有决心,特别是美国,是不是真心实意。如果美国能够真心实意,国际石油泡沫一定可以破灭,因为美国有巨额战略石油储备,有巨大的潜在石油市场能力,石油期货市场交易主要集中美国,美国也有能力进行严厉监管,国际能源机构、G7以及OECD也惟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如果“玩真的”,OPEC中的重要成员国如沙特,不敢不买美国的帐。问题在于“血管中流动的是石油”的布什政府不会“玩真的”。有分析认为,如果民主党的奥巴马能够上台,国际油价会逆转。这个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是希望不能过高。因为奥巴马的总统选战需要大笔资金,金融寡头尤其是石油寡头会用他们的慷慨,来影响未来的政府决策。“金钱是政治的母乳”,这是美国政治的真实写照,不会有大的偏差。
中国能做什么,在是大家所关心的。按照我的陋见,如果中国油价真能与国际接轨,国际油价会下跌20美元左右。
农业生产的周期影响到粮食价格波动呈现周期性变化。但是,此轮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在需求方面,尤其是工业需求。美欧富国的汽车与穷国的百姓争夺口粮。美欧不断增加对生物燃料的补贴,用种植粮食的土地去种植生物燃料。在世界出现粮食大规模危机后,美国根据自己的国家与金融寡头利益最大化,坚持发展“机器吃粮”的生物能源计划,将“反人类的罪行”坚持到底。因此,尽管有关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粮食价格将会逐步趋于稳定,因为高粮价会引导粮食生产国种植更多粮食,最终拉低价格;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初步预测,粮食高价态势可能持续至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