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按:一些貌似中国人的人不断向国人灌输“美国民主”、“美国自由”、“美国制度”,他们决口不提的是他们所代理的由美国向中国输出的“民主”、“自由”和“制度”并不是美国对内施行的民主、自由和制度,而是美国专门向国外输出破坏别国经济、发展和生存的伪民主、伪自由和伪制度,就像美国在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所推行那种“民主”、“自由”和“制度”一样。在下面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获知美国破坏别国稳定政治之后的获利情况,也由此可知为什么美国热衷于推翻苏联、日本、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的独立政治和稳定经济体系,也因此可以引发读者们对美国为什么总是不遗余力的在中国推销破坏中国政治、经济的种种伪民主、伪自由和伪制度的“普世价值”的思考,因为美国想从中国得到比从苏联得到更多的利益,不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
《金融殖民》——前苏联被洗劫 70年财富灰飞烟灭
第一章苏联:卢布的世纪悲剧
本章导读
在看似光鲜且迷离的金融世界中,长久以来存在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事实,在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里,隐藏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决定我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运行。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无比强大的苏联就灭亡在金融黑幕中,而剩下的只有在寒风中哭泣的人民。对政府监管的过激反感加上对自由市场近乎“崇拜”的迷信,造成了苏联领导人在没有金融安全审查准备的条件下过于自由、随意性很强地放弃了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贸然打开了金融开放的大门。自由市场和民意选举本来被看做苏联走向繁荣的基石,但是真实的世界却与人们的预想千差万别。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飘扬在莫斯科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似乎预示着即将发生的金融动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采用卢布作为本位货币,而前苏联的其他加盟国家则纷纷采用了自己新的货币。通货膨胀迅猛袭来,卢布从最高时候的1卢布兑2美元下跌到了1 400卢布兑1美元。
价值28万亿的前苏联资产被美国人用区区几亿美元就全部买下了,不可思议。而成就这一光辉伟业的就是美国的杰出英雄—万塔。或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里欧·万塔(Leo Wanta)这个名字,西方最自由的主流媒体集体对此保持沉默,并刻意地去遗忘。这是一起国际金融惊天大案,谁才是价值28万亿美元巨额财富真正的主人?从1992年到现在按本息计算的话,这笔财富的价值已经高达7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20倍。前苏联经济没有资不抵债,人民的财富也不曾蒸发,只是发生了转移,那就是落入万塔手中的28万亿美元。
金融黑幕已经拉开,各种力量在金融黑幕的掩护下,开始劫掠那些没有防备的善良百姓所积累的财富。这种变相的劫掠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不设防的惨败教训,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灾难已经接近16年。
苏联卢布的骗局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自沙皇俄国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最早的卢布是以黄金作为兑换基础的,1800年,沙皇俄国立法规定了卢布与黄金的正式比价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卢布的黄金含量不断损失,到1897年,卢布纸币对黄金的兑换比率已经下跌到1∶0.77克。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又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货币改革。第一次发生在1922年,改革的效果并非十分成功,主要是以俄国贵族地主财产充公为特点。苏联第二次大的货币改革发生在1961年,以苏联政府的黄金储备为担保,规定法定的卢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为1∶0.98克。在外汇市场方面,苏联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兑换主要国际货币美元的汇率比价被定为1卢布兑1.1美元。苏联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基础,在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下,外汇市场基本保持稳定,自1961年到1989年的近30年间,确定固定汇率制度以及卢布兑美元的汇率比价基本保持稳定。
但是,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苏联卢布发生了30年来的首次大幅波动。实施汇率体制改革后的1990年11月1日,外汇市场上的美元兑卢布比价从原来的1∶0.6跳升到了1∶1.8。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罗斯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请记住,任何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一场不公平的财富重新分配,从前苏联固定汇率制度下坚挺的卢布,到俄罗斯货币改革后大幅贬值,从1卢布兑换2美元到1 400卢布兑换1美元,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从1卢布兑换2美元到1 400卢布兑换1美元,这样巨幅的贬值是怎样发生的?惊人的现实背后,是一个至今没人被世人所了解的故事。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自由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听起来多么动人的“词汇”。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计划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难道世界上真的存在“免费的午餐”吗?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采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用借来的钱买下了前苏联国有企业后,外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投资者面临着一个难题:借贷而来的巨额的卢布本金和利息如何支付?且不用说天文数字般的本金,即使是利息的支付也成为难题。如果不在一段时间内迫使卢布“贬值”的话,外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投资者将血本无归,除了破产别无选择。就在此时,国际金融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金融事件发生了:在俄罗斯的美国汇率大夫(金融专家)的建议下,俄罗斯政府采取了通过放开卢布,并使卢布和美元自由浮动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卢布黑市交易。
俄罗斯央行正常的金融稳定管理让位于国际著名金融专家的建议,国家的金融管理主权让位于所谓“公正的对立媒体”的监督,高调提倡政治民主和反对集权掩盖了金融超速自由化的危险。试问,这样人造的危机能不出现吗?
个体的理性选择注定成为集体的决策谬误。在前苏联改革金融自由化超速开放后,前苏联人民排队抢购的现象再次出现。只不过这次大家抢购的不是什么商品,而是美元,他们拼命地把手中的卢布换成美元。
抢购美元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由于短期外资银行的大量借贷,解体之后的苏联通货膨胀已经相当普遍。短期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更是火上浇油。另外,当市场快速开放后,短期的消费品供给不足也促使物价飞涨。前苏联人民在改革中得到的纸面财富急于变现也助长了通货膨胀的速度。
例如某位前苏联工人得到了100卢布的等值证券,即使这100卢布的证券只能获得相当于50卢布的纸币,他也会急于变现,这样市场上的货币一时间巨量增加。存在银行的存款已经不再安全了,一旦通货膨胀加剧,人们会把原来的存款取出换成实物以保值,这种循环使俄罗斯的通货膨胀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失去了控制。不合理的短期快速改革和货币信贷的不加管控,在金融超速自由化的过程中短期内集中爆发出来,这种破坏力是十分惊人的。
身处恶性通货膨胀的巨大旋涡中,理性的个体都会寻找保值的途径。这时,适时地开放卢布兑换美元无疑使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美元一时间成为俄罗斯市场上最抢手的时髦产品。这是一种群体性癫狂,让人可惜可叹的癫狂。大街上,尤其是外资银行的门口,排满了拿着卢布兑换美元的焦急的人们。不需要排队的私人银行转瞬间变成了拥挤的人群的海洋。免费的香浓咖啡没有了,微笑的贵宾服务也变成了嘲笑的指令。前苏联人民已经从存款的贵宾变成了祈求兑换美元的乞丐。
在市场羊群效应和不断蔓延的恐慌情绪下,对卢布走势的悲观看法被无限放大,部分国际金融投资者希望看到的卢布大幅贬值的情况很快就到来了。外汇市场上卢布的走势只能用“悲壮”两个字来形容。卢布最高的时候曾1卢布兑换2美元,而其下跌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卢布的短期走势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反过来又促使卢布进一步下跌。最后,卢布外汇市场崩盘了,很快卢布兑换美元下跌到了100卢布兑换1美元。有些人开始微笑了,不,应该是大笑了,那些巨额卢布债务缠身的人瞬间得到了解脱。给你卢布,我有很多,提前结清欠你的卢布债务。媒体已经被国际金融专家掌控了,这更加剧了对卢布恐慌情况的散播。虽然情势已经极其恶劣,但是那些手上持有卢布的无辜的前苏联人民不得不痛哭流涕地抛出卢布,兑换回美元,努力地寻找卢布货币一点残留的价值。
卢布的外汇市场被彻底击溃了,狡猾的套利者低价购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又逃脱掉了巨额的卢布债务。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贬值在整个国际金融史上都是罕见的。以卢布当时的最高汇率比价计算,最后卢布的实际贬值程度达到了112 000倍—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由此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劫掠者是如何巧取豪夺。超速的金融自由化和外汇市场的开放,最终的结果只是把前苏联人民70年辛辛苦苦积累的国家财富拱手让人,坐视自己的国际金融主权丧失殆尽。
卢布贬值的速度在此值得一提,因为在历史上除非是战争时期,还没有出现过如此快速的主权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1945年中国战时发生的通货膨胀速度与之相比都相形见绌。此时,那些原来西装革履、微笑服务的著名金融机构心满意足了。要记住,世界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微笑的私人服务和免费的香浓咖啡是有代价的。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骗局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在这一近代史上最大的金融黑幕中,不得不说到的人就是万塔—操纵苏联汇率的美国的“伟大英雄”。
70年积累的财富到哪里去了?
这就是近代金融史上至今仍不为人知的苏联卢布“世纪骗局”,西方媒体对此一直保持刻意遗忘和罕见的新闻不透明,而万塔则已经被人为遗弃了20年,这位金融界的不世奇才和事实上的世界首富也难以重见天日。
万塔主导下的颠覆前苏联金融外汇市场的行动,也是近代金融史上最大的公案—“世纪卢布骗局”。
故事的开始要回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苏联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已经引起了国际金融资本集团的关注。政治变革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引起了万塔强烈的兴趣,一场对苏联卢布的大劫杀开始被提上日程,总部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新共和金融集团(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应运而生。为了保持行动的隐秘性和不被外界所关注,新共和金融集团的注册资本少得可怜,只有1.7万美元,表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骗人的皮包公司。但是,在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和美国海外秘密账户的不断注资下,万塔所掌控的资金数额被亿万倍地扩大。
进入1990年后,苏联的经济和金融外汇市场已经是风雨飘摇,一场大的危机可能会随时爆发。在苏联金融大厦即将崩塌的前夕,万塔在美国金融专家和苏联内部崇拜者的帮助下,在黑市以高出黑市价格几倍的比价卖出了借贷而来的1 400亿卢布,当时的比价高达28卢布兑换1美元,这是一笔利润高得令人咋舌的交易,因为后来这1 400亿卢布贬值后一钱不值,相当于空手套白狼赚取了50亿美元的利润。一笔交易50亿美元的利润,这在国际金融交易史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万塔的传奇交易还没有结束,他用这凭空赚取的50亿美元,再加上黑市的高利率杠杆(高杠杆的倍数大约在100~500倍,也就是说万塔的50亿美元被放大到5 000亿~25 000亿美元),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和美国纽约交易期货市场上开始肆无忌惮做空黄金。开始时,黄金的多头还在不断坚持,但是在万塔的巨量资金卖盘的打压下,黄金多头彻底崩盘了,万塔累计做空黄金高达2 000吨。
进入1991年,苏联上空已经是黑云压顶,金融市场上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万塔大肆做空黄金,使依靠黄金出口得以短期延续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的暴跌终于锯断了苏联金融大厦的最后一根支柱,为把苏联卢布送进坟墓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苏联金融大厦很快就轰然倒塌了。
在苏联发生巨变的前前后后,国际金融劫掠者在美国金融专家的帮助和苏联迷信西方专家建议的错误舆论导向下,疯狂洗劫了毫无防备的苏联的国家资产和财富。这让人不可思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总统令需要由称为“白宫秘密武器”的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修改,俄罗斯全国杜马的法律条文和政府行政法规规定需由美国法律专家乔纳森·海亲自制定,被称为哈佛大学“双萨”之一的另外一位(前一位就是被称为“白宫秘密武器”的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美国财政部的劳伦斯·萨默斯,直接指导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应该如何制定俄罗斯的财政金融政策。俄罗斯已经病入膏肓了,经济体本身已经虚弱不堪,那么在一群美国经济专家、金融精英和政策顾问等“神医”的悉心照料下,能有机会康复吗?
俄罗斯的冬天是异常寒冷的,西伯利亚的寒风不停地呼号。1991年冬天的俄罗斯经济已经接近瘫痪,从国家到人民都变得极度贫穷,甚至被西方授予“和平奖”的戈尔巴乔夫参加1991年11月马德里的西亚和平讨论会时都不得不提前离开,因为俄罗斯国家和平代表团已经没有足够的钱支付会议期间宾馆的房费了。国际金融资本人为发动的恶性通货膨胀像呼啸飓风,卷走了前苏联民众剩下的能够抵御经济严寒的财富。在恶性通货膨胀飓风过后,乞讨的人不断增加,前苏联人民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毕生积蓄顷刻毁于一旦,社会各阶层人士—从令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救死扶伤的医生到保卫国土的军官,纷纷在严寒的街头低价兜售家中还可以变卖的商品,其情景十分令人心酸。苏联曾经是多么强大、多么荣耀、多么令人景仰啊!
前苏联人民积累了70年的巨额国家财富到哪里去了?苏联经济是“资不抵债”了,还是被各种势力在金融黑幕下劫掠一空了?答案无疑是后者,汇率的巨幅波动使前苏联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而收获这些财富的则是那些“亲善”的、在巨大金融黑幕掩护下的劫掠者,并且也成就了一位真正的世界首富。
万塔:被监禁的世界首富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6年,国际金融界在度过了短短几年的平稳期后,又一次出现了大幅波动。在2006年5~6月,全球股票市场暴跌,黄金和白银市场一起狂泻不止,一时间各种言论甚嚣尘上。其实在这一切的背后,一笔4.5万亿美元的资金从瑞士的秘密账户汇到了美国,各主要银行为了这笔巨款的清算而纷纷卖出流动性资产,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应声而跌。究竟谁拥有如此巨额财富的支配权?不是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的财富只有500亿美元吗?单笔4.5万亿美元已经是盖茨和巴菲特财富的90倍了。拥有27.5万亿美元财富的是万塔,其身家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还要多500多倍。
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还是股神巴菲特,或者是国际金融媒体炒作新经济、新能源的其他什么人,抑或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如果你真的相信了,那说明你还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在《福布斯》富豪榜上,你根本就找不到在金融黑幕的掩护下真正统治世界的金融资本家的名字。西方媒体早已成为这些人的耳目,万塔就是当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万塔的真实身份是金融投机交易专家,曾在美国财政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工作的高级官员。是他弄垮了苏联金融,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
但是,世界没有永远的赢家,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万塔的好运交易和财富也使他成了众矢之的。1993年下半年,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威廉·塞辛斯的授意和劝说下,万塔前往瑞士,目的是要对付国际金融界的另一名危险人物—著名的马克·里奇。马克·里奇也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代枭雄,曾经与万塔合伙在国际黄金市场上所向披靡,也曾经与铁哥们儿、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联手在欧洲金融市场掀起腥风血雨,更是以色列秘密资金的渠道提供人和情报部门摩萨德的武器供应商。马克·里奇自知不是万塔等国际金融资本的对手,所以在摩萨德的帮助下,马克·里奇及其资金撤离瑞士。
万塔的资金由于受到了美国各方力量的关注,通过万塔的海外资金支持美国国内的政治活动成为了重中之重。在瑞士,万塔与白宫法律顾问文森·弗斯特会面,经过秘密商议,万塔同意将总额度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从万塔的账户上划给一个名叫儿童防卫基金的秘密户头,这个基金的控制人正是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这些资金将被用于各种竞选的经费,而事成之后,万塔将获得来自美国政府各种金融部门的全力帮助以及暗中洗钱的秘密合法渠道。文森·弗斯特代表美国党派的相关人员签署了资金协议,获得资金后兴高采烈地登上了飞回华盛顿的飞机。
刚刚与文森·弗斯特举杯庆贺双方合作成功的万塔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已经落入了别人为他准备好的圈套。签订协议并划款成功后,万塔的公寓突然被瑞士警察包围了,他被逮捕了。
当时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万塔的护照上显示的身份是索马里派驻瑞士的大使,负责海外资金事务。身为外交官本来应该具有外交豁免权,但是瑞士警方却不允许任何探视和相关的律师来访,实际上对万塔进行了非法的拘留、关押和绑架。刚刚回到华盛顿的文森·弗斯特还来不及庆功,就开始四处奔走营救万塔。天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弗斯特确实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哪里出错了,但是他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1993年7月20日,堂堂的白宫法律顾问文森·弗斯特被发现在美国中央情报局附近的一处公园中身亡。该消息是爆炸性的,因为美国历史上鲜有白宫高官因为没有任何罪证就离奇死亡的,更何况弗斯特是克林顿从小一起长大的密友,两人一起走过了竞选的种种征途。自杀、他杀?给出的答案是自杀。然而对于这一自杀的定案,许多弗斯特的朋友认为不可能,因为弗斯特为人精明,性格坚毅,一起与克林顿经历过种种磨难,无故自杀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你能想象吗?在离美国白宫不到5英里的地方,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眼皮子底下,白宫法律顾问文森·弗斯特自杀了。这一切简直是匪夷所思,但却又不了了之了。
当万塔听说弗斯特突然自杀的消息时,他知道自己的好运已经到头了。他在美国国内的朋友已经出卖了他,或者是其他党派的势力痛恨他的资金和他的立场,想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万塔意识到自己可能将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果不其然,他的逃税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美国有关部门宣称万塔的公司逃税, 1982~1988年一共逃税14万美元,存在着作假和欺诈,并以此为理由要求瑞士引渡万塔回国接受审判。这样,在最高级别的安全护送下,万塔被重装押回了美国。紧接着,为了14万美元的欲加之罪,以及何患无辞的所谓欺诈,万塔被判22年监禁。
事情的发展看起来有些荒谬,但是美国其实最能把十分荒谬的事情变成真理,而且大言不惭地向别人说教。彻底击溃苏联金融市场的美国英雄因为自己人的利益斗争,被送入了监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万塔对于美国政府还是十分忠诚的,他认为美国政府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也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但是,万塔没有看到选举背后的党派斗争,他所管理的巨额财富已经成为一些政党利益觊觎的对象,在海外的资本账户可以避开美国国内的监管,进行一些上不了台面的秘密交易,而万塔则成为获得海外资本秘密账户的绊脚石。
各种势力和万塔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1989年的时候,布什家族的第一任总统老布什就曾胁迫万塔,要求其向布什家族控制的巴拿马朝圣者基金捐助10亿美元用于政治选举,这其实是公开的勒索。万塔十分犹豫,因为捐款资助布什家族意味着美国未来很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这时,美国政府的高官出现了,詹姆斯·贝克亲切而耐心地“开导”万塔说:布什家族是美国资本的核心利益代表,这样的家族是超越法律甚至超越美国国家利益的。万塔最终认捐了10亿美元给巴拿马朝圣者基金,但是留下了资金流向的证据。各界美国政府似乎都有公开勒索的习惯,到现在为止,已有千亿美元被非自愿捐赠和“不当”使用了。
有些事情知道的人不能太多,所以在这之后的几年中,当年和万塔一起搞垮苏联的国际金融精英和资金往来的商业伙伴都纷纷莫名地消失了。能令万塔活到现在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所掌握的全部海外资金账户和密码。2003年,由于两党政治博弈的结果,美国联邦法官吉拉德·布鲁斯·李(Gerald Bruce Lee)作出了对万塔有利的判决,万塔可以从监狱转到威斯康星州的家里继续服刑。到了2005年,在美国各种势力采取妥协的基础上,万塔同意支付4.5万亿美元了结其与美国政府的官司。其中,35%的款项约1.57万亿支付给美国财政部用于支付美国政府经年的各项秘密开支,其余款项作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资金用于海外战争的不时之需。作为对万塔杰出贡献的奖励,此笔汇款总额中的6%被汇到弗吉尼亚,成立了一家叫AmeriTrust的公司,后来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美国次贷巨额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
这就是万塔计划(The Wanta Plan),它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计划之一,使美国可以有充裕的财力来进行战争—世界各处的战争。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美国以抵押市场泡沫来换取当期消费,借贷消费造成了美国经济的快速繁荣。万塔的全部财富包括:在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防部各种账户上的资金,大约4.5万亿美元的捐赠;相当于8.7万亿美元的资产在美元支付体系内,存于美国各主要银行的银行账户上,这些钱无法动用;在瑞士和其他海外账户上相当于14.3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及相关的企业债券凭证。
国际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往往给国际汇兑体系造成很大的压力。2006年6月,美国银行间交易结算系统(CHIPS)即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万塔从瑞士账户上汇出的4.5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开始通过各国际银行交易体系进入美国。进入美国后,由于涉及的资金量巨大,所以先被分散到美国银行、高盛、花旗、美林等银行的财政部和美联储的账户上,然后又被统一汇入美联储纽约储备银行。
美国政府已经放心地收到了资金,审计人员进入美联银行的纽约大楼进行查账,美联银行当天直到上午11点才开始对外营业。由此,万塔的汇款正式进入了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体系,美国政府开始信心满满了。接下来我们看看美国军费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美国的全球军费达到了4 921亿美元,2006年美国共支出军费5 193亿美元,2007年支出了6 000亿美元。难怪可以这样大手大脚地花费了。
所有的事情都是秘密进行的,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如果相关的信息被外界公开,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一个可行的政策就是,在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开始清理一些不听话的人。一些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成为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即使未来这样的惊天案件被曝光的话,也是查无可查。所以我们看到在2005~2007年前后,国际金融界确实是各种突发事件频仍,各种离奇的金融案件令人费解。
2005年1月,身份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的杰克·罗奇,在试图取出万塔一个账号里的存款未遂之后,在瑞士联邦银行(UBS)的地下室里被谋杀。其死亡原因十分奇特,警方怀疑为致命稀有金属中毒。2005年3月3日,法国银行家爱德华·史登之前在银行正常工作,由于短期内拟发表相关申明而在瑞士日内瓦的公寓里被不明身份的匪徒谋杀,至今案件仍未有任何线索。 2006年7月13日,位于伦敦金融城附近的号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铁山”(Iron Mountain)文件仓库“失火”,大火整整烧了3天,消防队员由于无法开启相关的保险库而使大量储藏在“铁山”里的国际金融行业的原始文件、凭证单据灰飞烟灭,起火原因至今仍未查明。此前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相关的失火事件。由于同样的原因,2006年7月12日,加拿大渥太华附近的“铁山”文件仓库,也被烧了个一干二净,警方怀疑是人为故意纵火,案件至今仍未被侦破。
2006 年7月22日,银行家吉安马里奥·罗沃拉洛离奇死亡,其生前为罗马宗教组织“主业会”的御用银行家。其死亡在意大利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政府有组织犯罪调查科的相关调查显示,其死亡原因可能与国际资本市场和黑帮的“洗钱”活动有关。
厄运也开始逐步蔓延到了俄罗斯银行家的身上,俄罗斯央行的高官首当其冲。2006年9月13日夜,41岁的俄联邦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安德烈·科兹罗夫遭两名持枪歹徒暗杀,并于次日不治身亡,其司机当场被打死。俄罗斯安全部门后来发表的调查显示,凶手为有组织的专业人员,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线索和证据,俄官方部门最后只能以个人相关党派斗争为案由草草了结了相关调查。
当年俄罗斯的相关银行有涉及卢布崩盘前的相关交易明细,而这些相关的证据亦被逐步消除。2006年10月11日,俄罗斯“外贸银行”莫斯科分行经理亚历山大·普罗辛在私人寓所电梯附近遭遇枪击,头部中弹身亡。同时,2006年11月21日夜里22点左右,当俄罗斯专业建筑网商业银行董事会第一副主席康斯坦丁·麦谢良科夫驱车来到莫斯科诺沃苏谢夫斯卡娅大街他的寓所门口时,突然遭到凶手枪击,一枪击中背部,一枪击中头部,当场死亡。这样,相关的交易明细就再难找到了。
这些涉及范围广泛的国际金融人物的离奇死亡,不能不令人深思。是谁不想让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又是谁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犯案后能毫无痕迹地逍遥法外?而又是谁在金融黑幕背后真正地统治着全球的金融世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大量的资金无声无息地被吸入其中,它向何处去,又如何运行,无人能知。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体系。如果垄断了资本市场的资金,就相当于可以获得任意所需的高额利润。而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量交易巨大,谁控制了它,就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些人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整个国际金融世界的主人,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获得超额利润。
前苏联其实并不像西方金融专家分析的那样没有丝毫资产,苏联人民积累的财富也没有消失殆尽,只不过被通过某种看来合法的劫掠形式变成了别人的超额利润。前面讲到的金融黑幕可能还只是其冰山一角。世界已经变了,已经不再是殖民者血腥的直接武力侵略,看看苏联的解体就知道了。前苏联拥有连美国也十分惧怕的军事力量,但即使是在这种条件下,由于金融不设防,整个国家的社会财富遭到了国际金融投机势力变相而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章日本:被金融殖民的噩梦
本章导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重新回顾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个过程。在第一个层面上,利用美国石油需求的转移,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衰落。
日本经济(包括西欧经济)成了前两次石油危机最大的牺牲者,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石油需求转移和石油价格上涨是金融输出危机的一种主要手段,日本工业就几乎命丧其手。但是这一点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却没人提及,日本人至今仍在梦中。
日本在1989年后彻底沉没了,之后面临着长期的经济停滞和不断的衰退,被称为已经沉没的航空母舰。对于日本经济危机原因的论述有很多,但是这些都没有触及日本沉没的真正原因。其实,日本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银行业与储贷业危机及其救援成本的转嫁。
盲目的发展造成了日本基金过分的乐观和自信。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再加上当时日本基金公司和保险基金手中有充裕的资金,因此它们相信只要它们进入市场大量购买,股指就会上涨,它们是必胜的。但是,愚蠢的日本基金没有看到这个对赌和约是金融殖民几个步骤当中的最后一步。日本基金最终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它们所管理的日本人民的财富也被劫掠殆尽。
金融殖民者首先以白条的形式从日本购买了大量的产品,日本辛苦生产的产品换来的是大量美元“白条”,而这些“白条”到后来则越来越不值钱。日本失去了生产的大量产品,相当于白白送给别人消费,又失去了多年积累的财富。
石油峰值与日本工业命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一片凋零,满目疮痍。日本政府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推出了“产业优先、发展优先、富国富民”的战略。从1955年开始到1979年,日本进入了长达24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增长发展迅猛。根据日本政府相关统计数据的结果计算,日本这24年间工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0.9%。得益于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日本发展的速度远远高过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例如当时美国、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增长速度大多为2.4%~5%。经过长达20多年的持续发展,日本的经济总量显著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日本的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约1.5%迅速增长到1979年的15%左右。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快速的对外贸易发展使日本积累了大量的外贸盈余,日本用这些外贸盈余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到1985年年末,日本持有1 298亿美元的对外资产,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日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在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显著提高。同时,“日本可以说不”的声音充斥全球的各个角落。
但是“在日本可以说不”的声音余音未绝之时,更为惊人的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在不断酝酿之后最终爆发。即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日本当年那场房地产泡沫也是相当惊人的。从1985年开始(如果计算之前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将更为惊人),到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最为严重的时期,短短几年内全日本的平均房地产价格上涨了300%,这还没有计算东京等大城市的最高涨幅。人们当时相信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是永远不会下降的,日本的住房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当人们看到房地产的价格每年都以30%~40%的比率增长时,大家都开始疯狂了。日本房地产业需求旺盛,投机盛行,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但是,每场泡沫剧的演出都终究有散场的时候。
日本的泡沫在1991年开始破裂。从1991年年中开始,日本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彻底破灭之后,一共造成了大约6万亿左右的银行坏账。这还是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根据统计,到2003年,在政府注资及相互持股注资的作用下,日本七大主要银行共核销了大约5.6万亿坏账。股市方面,人们说在整个70~80年代,日本就没有看见过股市的下跌,但是当泡沫破灭后,日经指数也跌到历史最低位的8 000点。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最终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日本自泡沫破灭之后,经济进入长期萧条,十多年来经济增长始终徘徊在衰退与复苏的停滞状态之中,被称为“失落的十年”。此后日本经济一直增长十分缓慢,长期的经济停滞促使人们担心日本可能面临着“N个”(N大于2)“失落的十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经济在短期内全面崩溃呢?日本研究了近20年,依然不懂其中的真正原因。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去探究日本沉没背后的真正原因。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1974 年、197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不经常被人提及的则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油价的涨跌进行分析,或许将获得不同于成见的全新认识。
综观世界石油发展史,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上并没有出现过像70年代那样的石油危机。那么为何在1970年后会出现石油危机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原因。
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1859~197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4.8亿吨。在这一石油产量峰值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采量,通过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
之后的1979年“霍梅尼革命”以及紧接着的“两伊战争”,都是美国石油需求转移后推动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导致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上扬的副作用。“两伊战争”打开了中东战争之门,直接引发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随后的海湾战争以及对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这些危机和动荡的背后,始终如一的是来自美国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两次石油危机时代,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占世界总需求量的30%,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换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国消费的。
当石油危机产生后,美国的石油需求其实已经转移到日本,日本实际上为石油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挤压了日本的利润空间,而美国却依然享受着日本提供的极其低廉的产品,使日本失去了大规模资本积累(因为付出高昂的价格来购买石油)和实现工业产业升级的机会。
时下,美国需求再次发生转移,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商品市场上的主要供给者,但最主要的需求拉动力仍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而美国进口总量长期占据世界第一,在其中又起到了主导作用。随着在国际市场上进口的增加,美国需求发生了贸易转移,许多原来美国的石油消费转移到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表面上看起来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推高了国际石油价格,而实质上是美国的需求转移推高了全球石油价格,根源依然在美国。
这实际上是通过石油价格的变化进行的金融侵略。那么,这一进程会在日本之后停止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需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对石油的需求是不会大幅下降的。美国转移的需求导致了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的加速,这将产生发展路径依赖,使得世界石油需求不会大幅度萎缩。这是历史上石油危机后石油消费的经验。1973年石油危机后,1974年的世界石油消费量下降了1.6%,1975年较1974年石油消费量下降了1.2%,但是到1976年,石油消费量比1975年增长了6.5%。1979年石油危机之后, 1980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下降了4.5%,后续几年消费量逐渐回落,但是其同比降幅都没有超过4%。对比历史情况和现在的情景,此次由于美国石油需求转移导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加速,也会产生路径依赖,这将在供给和需求上不支持石油价格大幅回落。
而在美国需求转移之外,其货币政策也对石油价格上涨进行了“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价格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降息促使美元贬值,促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在资本寻找增值的过程当中,石油无疑是最理想的品种。大量对冲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兴衰。正本清源,其实历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来自两大推动力量—美国的需求转移和美国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也在于这两大推动力的走向。
首先,美国对石油的需求不会减弱,只是增长的速度放慢(美国目前有约7.27亿桶的石油储备,即使在石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也足够其国内消费),而且转向了以生物能源替代石油能源的道路,这将直接推高世界粮食价格,最终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的损害。
其次,如果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美国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的变化可直接“窒息”当时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的经济发展。1970~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是由于当时美国的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日本经济由于美元先升后贬,日元升值,竞争力丧失殆尽,国内的金融市场、房地产价格等在大幅上扬后开始持续下降,这严重损害了日本的经济增长力。
打一个比方,美联储打开利率的水龙头开始放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债,不断将美元注入世界金融体系,导致石油期货价格越涨越高。这种图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石油价格高涨形成的“堰塞湖”冲击下来,最终受损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美国的石油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涨。这种转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国又不负责任地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高涨的石油价格全面摧毁了日本的货币汇率体系,这相当于牺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终解决了美国的问题。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
美国放任货币政策和巨额的金融救援计划,转移的石油需求成为石油价格高涨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行为 “火上浇油”。通过石油价格高涨,带动粮食价格高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日本:中国之鉴
如果从1950年算起到1990年,日本辛辛苦苦地积累了40年,并且还十分忠诚地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最终换来的却是既失去了40年辛苦生产的产品,也失去了辛苦40年所积攒的活命钱,也就是说,换来的是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金融灾难。日本被金融殖民却不自知,这是日本的永久之痛,也是中国的一面明镜。我们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美元汇率:现在美联储开始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开动印钞机印钱,美元因此开始了另一波下跌的浪潮。当然,这是国际金融殖民者最厉害的武器了—借了巨额债务后货币开始贬值,这是赖掉过去债务的惯用伎俩,但却屡试不爽。当年通过美元的大幅贬值和日元的大幅升值,美国就逃掉了对日本债务的1/3。多么轻松的事情!几千亿美元的债务转瞬间就消失了,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当然,最大的暴利还将来自国际金融资本逼迫人民币升值。当年日元强行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崩溃。同样的事情如发生在中国身上,效果也将是一样的,而且波动可能更剧烈,因为中国经济现在是标准的出口拉动型。
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是可以更加灵活的,其升值的幅度应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那么日本当年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再现。但中国只有在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后才可以较为安全地升值,其他任何借口都很可能是人为的圈套,也是不符合自由市场规律的。
我们知道日本的教训。任何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平衡都不是由于单一方面的原因产生的,而且世界经济的重新调整也不应该由一个国家单独承担,应该由产生问题的各个国家一起承担。以现在全球不平衡的形式来看,美国继续放任美元无序下跌的做法是最不负责任的,这是全球汇率体系不平衡和动荡的根本。
石油价格:20世纪70年代,为了遏制日本的发展并制造债务泡沫,金融殖民者疯狂拉高油价,石油价格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当时的日本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此之后,为了弄垮苏联,并低价收购大量的石油,国际油价又被压在每桶12美元的超低价位。现在,为了消化美国次贷危机的救援成本和美元债务泛滥的恶果,并且制造更大的美国国债债务泡沫,用通货膨胀制约他国,石油价格又飙升到了每桶80美元以上,并向着每桶200美元冲刺。
石油价格如果继续以美元计价的话,最终可能要达到每桶200美元的高位。难道还没到废除石油以美元计价,开始以人民币买卖的时候吗?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多吗?其实不多。如果在不设防的条件下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账户,开始西方金融精英所高唱的“自由兑换”,那么在国际金融资本的联合冲击下,短时间内(可能不到一年)这些外汇储备就会被冲得七零八落。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2年底3 000亿美元左右迅速上升到目前的30 000亿美元左右,比中国过去50年积累的外汇储备还多。跟当初的日本一样,你的顺差是国际金融殖民者故意制造的,其目的就是制造超级通货膨胀,推动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迫使中国出现人民币大幅升值,然后套利,在高点卖出后,再刺破泡沫,让已经可以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大幅贬值,冲垮中国经济,再低价收购中国所有有价值的资产。
股指期货:还是股指期货。中国的基金比日本当年的基金聪明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思考。当年,愚蠢的日本基金被股指期货推出后的金融殖民者“一剑封喉”,我们国内的基金能逃过这一劫吗?
第三章次贷危机:战争的新形式
本章导读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如果你读过了“铁山报告”,你就会明白其中的真正缘由。
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已经很长时间了,在没有真正的敌人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公众对政府的服从就成为一个致命的问题。铁山报告的基本宗旨认为:“只有在战争时期,或者在战争的威胁之下,人民才最有可能服从政府而没有怨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被征服与被劫掠的恐惧,使人民更能够承受过重的税负和牺牲。战争又是人民强烈情绪的催化剂,在爱国、忠诚和胜利的精神支持下,人民可以无条件地服从,任何反对意见都会被认为是背叛行为。相反,在和平时期,人民会本能地反对高税收政策,讨厌政府过多干预私人生活。”
在美国成为单极霸主后,传统的战争入侵方式越来越面临着来自美国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在世界多极状态下,传统战争方式已经凸显出它的历史局限性。在世界各国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自主的前提下,再次发动战争打击将是一个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的决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世界“永久和平”的条件下,美国统治力量的出路何在?政府和军队又何以自处?这正是铁山报告所揭示的秘密。
换句话说,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铁山报告认为:“替代战争的新方案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在经济上,必须是‘浪费’的,最少需要消耗每年GDP的10%;(2)必须是一种和战争危险类似的、大规模的、可信的重大威胁;(3)必须提供人民强迫性服务于政府的合乎逻辑的理由。”
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
金融鸦片
在过去,西方不法商人通过向中国贩卖中国国内严禁贩卖的鸦片,荼毒中国近百年,造成中国国弱民贫。现在,这些当年的强盗又变身为金融海盗,开始向中国贩卖更为可怕的“金融鸦片”,这些在西方国家严禁贩卖的产品,在中国大有泛滥之势。
金融“摇头丸”—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PERLS)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赌博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或者是即将倒闭的著名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未来会有很大麻烦的外国政府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鸦片,坑害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政府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政府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我们中国的企业也要小心,千万不要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让这种金融产品把你的财富劫掠走了。请牢记,这种金融毒品会让你血本无归。
金融“K粉”—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请我们中国的企业牢记,这种金融毒品对政府养老金和保险公司最具吸引力。这些金融殖民者打着为你保值的美妙借口,实质上暴力地抢走了你的财富。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US Dollar Secured Notes)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鸦片。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头寸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鸦片。
后来的墨西哥美元证券和巴西指数化美元证券也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证券。
金融“海洛因”—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看看中国燃气集团的例子。
中国燃气集团(香港上市)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年度净利润为1.41亿港元,而2009年同期净利润却只有2008年的73.5%。2009年3月末,该集团每股分发红利1.4分(港币),占每股净盈利的45%左右。让我们具体看一下中国燃气集团2008年度业绩。该集团年内燃气项目有110个,环比增长近62%;接驳住宅用户总数、接驳工业用户总数、接驳商业用户总数分别是2007年的1.66倍、2.28倍和1.48倍;天然气销量是2007年同期销量的两倍多。从利润表来看,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营业额为25.52亿港元,当期营业额为上期的2.478倍,达63.24亿港元;上期毛利润为7.46亿港元,当期增加到14.29亿港元,但毛利率当期仅有22.6%,而上期则有29.2%。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08年度中国燃气集团毛利润并未随营业额同比上升,而当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2008年第四季度初开始,全球利率猛降,迫使与贷款有关的利率掉期合约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大幅减值,这对利润表造成的影响是利润骤降。以中国燃气集团为例,不计减值利润应比上期增长1.5倍多,而减值(3.66亿)占纯利的近78%!
2008年10月爆发的金融危机迫使全球利率普降,这让为近两成贷款配置利率掉期合约的中国燃气集团大受其害—为其债务多负担2 360万港元的额外利息,合约约定利率与即期美元利率差额将该集团债务利率推升了0.23个百分点。
而使得纯利下降78%的减值是如何来的呢?按会计准则,公司需将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因此,2008年四季度发生的次贷危机恰好对中国燃气集团2008年年度财报造成极大影响,美元接近零的利率使得可换股债券及利率掉期合约等衍生产品公允值大幅降低,虽然与现金流无关,但该值计入利润表,造成利润减少。
金融“冰毒”—打包资产抵押证券(Packaged Asset Backed Securities)看上去也很诱人。不是害怕投资风险吗?好的,这种“毒品”中有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放心来买吧!如果真的相信了上面的鬼话,你就等着被别人洗劫吧。这种经过复杂设计的产品包中的资产其实是不可告人的,而且在你购买时肯定是AAA级的,并被描述得十分安全。但是,等到它到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的资产已经降到垃圾级了,“杀人”于无形。还有很多相似的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如信用增强期限票据、打包证券信托等,只不过是名字听起来更加好听。对于这些听起来十分诱人的金融鸦片,大家要小心。
金融“福寿膏”—股权收益掉期是一种投资协议,股东在一定时期内向对方支付特定股票资产的收益,而对方向你支付现金,通常采取预付的形式。股权收益掉期不是证券,可以不受监管,无须向投资人披露。
金融“吗啡”—股票期货合约是巴林银行倒闭的罪魁祸首。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被称为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里森”。
1995年,英国乃至全球金融界发生的最令人震惊的事件莫过于巴林银行的倒闭。巴林银行创建于1763年,该银行经营灵活、善于变通。20世纪初,巴林银行以其悠远的历史及可靠的信誉赢得了英国王室的信任而为其服务。作为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在企业投资理财业务及融资业务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同时巴林银行并不局限其业务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向海外新兴市场扩展业务,频繁活动于拉丁美洲及亚洲各地。1994年,巴林银行核心资本位列全球千家最大银行的第489位。
然而,仅在其公布1994年高达1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之后不到一年,1995年2月26日,英格兰银行便宣布巴林银行破产,并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由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谁又能想到,由辉煌到废墟,巴林银行的命运竟由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改写呢?
里森1989年由摩根士丹利银行清算部转入巴林银行工作,1992年被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总经理及首席交易员,兼交易与监管职能于一身。当年著名的“88888”错误账户便在里森的手中诞生。甚至巴林银行破产前两个月,里森还因其1994年前7个月套利获得的250万美元,在巴林银行金融成果会议上被称为巴林银行的英雄,各界同行认为他在经营日经225期货时“所向无敌”。
这场巴林银行的浩劫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从日本失去的10年开始看起。自1990年起,日本经济就在泡沫的持续影响下一直低迷。1994年年末,在新加坡进行套利交易的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自低迷中抬头,有机可乘,于是里森便自主在日本市场投入大量资金做多日经指数期货。而1995年1月18日的神户大地震造成随后几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下跌,里森蒙受巨大损失,但他并未就此收手,反而疯狂购买更巨额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妄想日经指数会按其预期上涨以挽回损失。至2月10日,里森已有55 000手日经期货加2万手日本政府债券合约空头头寸。没有最糟,只有更糟。2月23日,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及日本政府债券空头头寸已分别达到6万多手及2.6万手,而当日日经指数收盘已降至17 885点,在高达几十倍的杠杆作用下,日经指数略微的波动都会带给里森上百万美元的损失。终于,2月24日,里森出逃,留下时值1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让巴林银行束手无策且孤立无援,因为其随日经指数无限扩大的损失对任何金融机构来说,都是无法承担的。
233年的信誉与经营毁于一旦,巴林的悲剧不能说仅仅是由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造成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风险放大能力在这场浩劫里显现无疑,倘若期货等衍生产品没有如此强大的杠杆撬动能力,里森也许并不会孤注一掷,其失误也许不会造成如此巨额的损失。里森之前只是尝到了衍生产品成倍放大收益的甜头,却忽略了风险与收益总是相当的真理。这场惨痛的教训迫使全球金融业开始加强监管,并严密控制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放大作用。
复杂金融衍生品“侵蚀”中国企业
次贷危机造成全球各国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调低利率,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但这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远没有金融衍生工具直接。究竟是怎样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让其拥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要分析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对中国经济的“侵蚀”,就不能不提这些“毒品”的起源地—鼎鼎大名的美国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不断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但是发明者发现,在美国各种严格法规监控下,产品投放市场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而相对的金融欠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显著增大。1965年成立的信孚银行1998年被德意志银行兼并,而致使其信誉急剧下降的则是1994年前的一宗欺诈诉讼案。宝洁公司购买信孚银行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之后不但未能盈利,反而损失了1.02亿美元,宝洁公司认为信孚银行采取了非正当手段隐瞒风险,诱使其上当,最终宝洁胜诉。
金融衍生产品数量繁多,且在当今社会广为应用,为什么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却成为人人避讳的烫手山芋?答案就在于复杂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其带给使用者的收益相对于成百倍放大的风险,显得极其微不足道,而一旦风险成为现实,信孚银行的悲剧将再次上演,因此美国没有哪家投资银行敢于再挑战法律的威严。来自金融监管相对宽松的中国的投资者便成为各投资银行下手的对象。
在近几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工具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历经伤痛的华尔街对该类金融产品保持着高度警惕,第44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团队更是规定某些金融衍生产品除上市外不得进行交易等。重重监管及约束下,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在美国本土根本没有进入市场的机会,各大投资银行更是对需要承担的重大法律责任避之唯恐不及,这时宽松的新兴市场投资环境让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者们眼前一亮—仅在中国香港,就有近10家华尔街投资银行成功开辟了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普通金融衍生产品(例如远期、期货等)定价原理简单,投资者不需要多高的教育程度,几乎人人都懂,且其风险相对小;要清楚地理解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则需要极其专业的数理背景,定价者若非拥有深厚的数学功底,都无法胜任,其高风险与定价原理都隐藏在电脑屏幕上上千行的代码与诺贝尔奖级别的最新定价理论里,这样高端的金融衍生产品怎么可能让普通投资者理解透彻?复杂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风险隐患是无穷的,这与金融衍生的初衷—风险控制背道而驰,华尔街自然不允许该类产品在市场上投放,于是他们瞄准了起步较晚且管制相对宽松的中国金融市场。
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创造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原因。当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时,把持巨额石油多头的高盛自然盈利不断增加,但为了消除价格下行的风险,高盛要求设立价格下限,风险对冲方在价格跌破下限时需按指定价格购买高盛的石油,高盛则达到了避免亏损的目的;当然,高盛需每月支付交易方定额费用以作出补偿。
华尔街避之唯恐不及的定时炸弹在中国却受到热捧,隐藏着巨大风险的复杂定价过程在一些中国企业家眼里却成为“高端”的象征,在他们眼里,这些投资银行是世界金融领军者,其产品必然代表最前端的金融趋势,却忘记了这些金融领军者并不是单纯的学者,而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作为香港老牌蓝筹公司,只因2008年7月1日签订杠杆式澳元衍生品交易合约,在3个月后亏损155.07亿港元(已变现部分8.07亿,未变现部分147亿),成为著名的“澳元巨亏”事件,而这仅是中国企业受害于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案例之一。
第三次“鸦片战争”:金融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在1840年与1856年曾先后爆发两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分别为英国及俄、美支持的英法联军。2007年8月起,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再次瞄准中国巨额贸易顺差,两次鸦片战争过去一个半世纪后,金融鸦片战争针对中国硝烟再起。
一个半世纪前,外国侵略者眼红于中国的巨额贸易盈余,用枪支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通过血腥战争巧取豪夺中国的巨额财富,使中国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个半世纪过去了,美国依然不平于自己的巨额贸易赤字,只不过这次他们没有枪弹,而是加大马力印制带有“Washington”的纸张,然后便可坐视财富自中国源源不断地涌来。
自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在中央大力鼓励出口的政策辅助下,央行代表国家储备了巨额美元,其头寸相对于其他货币占绝对优势。为避免外汇储备贬值,中国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这让美国感到非常不安。2007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恰好为美元提供了“理直气壮”贬值的机会,外债成功实现大幅缩水。
美国因巨额贸易赤字而忧心不已,那么中国会因其所持的巨额贸易盈余而占绝对优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贸易账户维持动态平衡,过大的盈余或赤字会迫使经济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出现畸形发展,更何况当今国际间贸易不再以真金白银为支付手段,中国所持的美元实质上只是经过特制印刷机印刷的小纸片,瞬息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让这些“资产”显得无比脆弱。
以美元代替黄金与白银作为国际通用支付手段,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黄金货币体系下,我们出口货物换得黄金储备,但是现在我们输出货物、服务等,仅换回虚拟的美元符号,而目前脆弱的金融环境完全不能为我们换回的美元提供保障。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拥有的财富明天就可能蒸发消失。如同人体日日劳累消耗能量,之前可以换回食物补充体力,而现在却只能拿到一张张数额巨大的欠款条,长此以往,身体必然被拖垮。
在国际间贸易只能通过黄金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年代,金银兑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对外出口在变现方面几乎没有后顾之忧。而当美元成为国际通用货币之后,出口换回的是纸币美元。如果是在美国国内,美元兑换实物当然不存在障碍,但中国根本无法顺利兑现美元的支付手段(尤其是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只好转投其他市场,如债券、股票等,这样看来,我们实在无法苟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让我们回顾一下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信用程度较差的低收入家庭在诱人的政策驱使下,纷纷从银行贷款购买房产,从而产生了次贷债券,全球金融机构渐渐持有数额庞大的该类证券的同时,金融危机的隐患悄悄潜伏下来。2007年,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终于引发了这枚不定时炸弹,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业,“手忙脚乱”的美国金融界在忧心忡忡的面孔下却在暗自偷笑—其巨额债务终于成功缩水!这时美元的贬值显得尤为“名正言顺”。手中巨额美元(次贷危机第二年头寸过3万亿)的实际价值一天天缩水,中国政府却只能摇头叹息、无可奈何。
次贷危机引起全球金融业动荡,并使得全球经济至今复苏缓慢且疲软,美国的债务危机成功让全世界为其买单。第三次“鸦片战争”没有战火、没有硝烟,却同样让中国输给美国巨额的财富!
当然,这次“战场”并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但当今美国最大债主的身份却让中国较为尴尬。虽然美国部分基金倒闭,各大银行遭受巨额损失,雷曼兄弟公司也遭遇破产,但这相对于该危机为美国解决的问题来讲,实在不算什么。
表面上看,现在美国经济复苏疲软,而中国仍保持较为稳定的高速增长,但实际上中国却对其所受的内伤有口难言。中国所持美元外债的购买力大幅缩水,相当于免费送给美国巨额出口货物,而这种缩水还在继续,要恢复元气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相反,美国不仅因该危机成功使实际财政赤字大大减小,而且获得了全球的同情与救助,理直气壮地迈向下一次繁荣。
第三次“鸦片战争”与前两次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使用武力造成流血牺牲,更体现在被掠夺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盲目崇拜—仅仅因为华尔街富丽堂皇的外表与各种衍生产品复杂难懂的原理,一些中国的投资者便心甘情愿地将财富双手奉上。
为避免在接下来的国际金融战争中再次被强国掠夺财富,中国应当重新审视现有的金融状态,强制结汇条件适当放宽;适度调整国家外汇储备(保持多元化),同时调整资产储备形式的多样化;重视强调改变现有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发展,弱化对产品出口的依赖性;努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扩大本国影响力;做好风险方法措施,有力应对国际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我们以为“侵略”、“掠夺”等词语只会出现在历史的落后年代时,今天我们又亲眼目睹了第三次“鸦片战争”从中国夺取巨额财富,无论我们承认与否,这次“战争”规模大、影响深远,其带给我们的教训,足够我们进行长久反思。
第四章离岸金融的隐秘世界
本章导读
当你还在为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外国投资银行而头晕目眩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落伍了,而且也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国际金融全新的势力划分。其实对冲基金才是这个现代金融世界真正的主宰者,而投资银行只不过是提供中介的一个小把戏。
对冲基金不受监管,且可以离岸经营,这样,离岸对冲基金就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热钱的老巢。国际热钱的跨国流动性极强,低税率、低利率、严格的保密制度大大降低了热钱的流动成本,也为各国赃款和企业藏匿利润所利用,通过离岸对冲基金的离岸金融中心贷款业务,这些“秘密资金”成为对冲基金追求巨额利润最好的工具,也成为它们制造混乱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它们被形象地统称为“资本野狼兵团”。
像饥饿的狼群一样,离岸对冲基金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热钱突然投入到一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及收购市场,以寻求高额利润回报,使该国出现经济过热和泡沫经济的危险,甚至有可能搅乱并操控该国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控制该国的部分企业,榨取该国的资源和利润,得到的利益当然流入了设在离岸对冲基金的对冲基金银行账户里。然而,一旦该国经济出现下滑,大量的国际热钱为了避免损失,就会纷纷撤走,把负债过多及货币贬值的问题留给该国自己解决,而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金融危机就会在该国发生。这就是离岸对冲基金臭名昭著的“过河拆桥”行为。
“远东阴谋”
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极端化,富有者的投机活动导致全球日常消费品物价疯狂上涨,金融风暴的一次次扫荡更使多个落后国家与地区经济脆弱、不堪一击,造成正常社会秩序的畸形。海地难民们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安全去换回仅仅一捧大米填饱肚子,这个岛国上发生的惨剧在经济发达的当今社会显得耸人听闻,然而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就在索罗斯悠然地品味一口红酒、赞叹一块牛排的每一刻。中国相对较高且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相对欠缺的金融监管在双眼发红的国际投机者看来,就像无比鲜美的大餐,他们摩拳擦掌,准备享用自己的饕餮盛宴。
事实上,“饿狼”们已经在中国各大银行身上享用了一顿不小的美餐—2006年因外资低价巨额收购我国银行股份,就从我国攫取了6 000多亿人民币,而整个收购过程下来,我们又多损失了1 500亿左右,再将全体相关金融机构算在内,又多出至少2 500亿的巨额损失。这还仅仅是在金融领域的一角而已。
美国凯雷集团并购徐工集团像一枚炸弹,引爆了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并吸引了媒体的深切关注。同时,这一案例也表明,外资开始大举进攻中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关键领域。新世纪开始,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逐渐开始了进攻的步伐。尽管具体的数字还存在分歧,但以下的各种并购都是事实,被并购的企业大多是建立几十年的老牌企业,甚至很多都承担了重要的军工任务,包括西北轴承、大连电机、锦西化工机械、无锡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齿轮、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武汉锅炉厂、武汉机床厂、鸡西煤矿机械、佳木斯煤矿机械、沈阳凿岩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合肥变压器厂、山工机械等一长串大型骨干国企,收购者包括德国FAG公司、西门子、阿尔斯通等跨国企业。这些骨干大型国企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研发机构纷纷落入他人囊中。
我们可以形象地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为“盘旋在中国头上的两只秃鹫”。“这两只秃鹫在‘国际化’的口号下被引进中国,大举收购制造业”,“虽然我国制造业的利润率在下降,但跨国公司把它们并入国际产业分工后,可以从制造业以外获得高额利润”。中国市场这块“鲜美的肉”让贪婪而丑陋的投机者闻风而来,虎视眈眈地伺机下手。更恐怖的是产业资本具备在中国操控产品定价的能力!美国当年在印度制造胡椒恐慌,现在又在中国制造大豆恐慌,近2/3的油脂制造公司被ADM、邦吉等粮业巨头掌控,产能方面中国仅余15%的决定权,中国的大豆市场在外商的暗箱操作当中正渐渐萎缩。外资定价中国,这是多么恐怖的现象!
不仅一些中国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被外资兼并,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食品也被外资的“魔爪”控制着。以啤酒为例,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哈尔滨啤酒、规模最大的青岛啤酒以及河南省支柱型企业金星啤酒,如今都有同一个幕后股东—美国AB集团。另一家美国啤酒集团SAB则控制着中国国内啤酒大鳄华润啤酒49%的股权。再以食用油为例,世界粮油巨头ADM已经部分控制着中国植物油整个产业链条,包括种植、原料购销、炼制和产品销售。ADM和另一大型国际食品集团新加坡丰益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益海(中国)集团入股鲁花等国内多家企业,势力范围渗透至全国。不仅在食用油行业,益海集团又先后进入稻谷、芝麻、小麦、大豆浓缩蛋白等粮食深加工领域。为更好地实现控制力,该集团还把资金投入铁路物流等领域。拉法基和SEB集团也在水泥和家电领域展现了它们对中国国内企业贪婪的欲望。
从家电、日用品到食用油,外资无不表现出其嗜血本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和人们日常生活最为相关的农产品上,我们也看到了外资的身影。高盛对中国生猪养殖业投入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等地全资收购数家专业生猪养殖场。猪肉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同时也与粮食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控制了生猪养殖业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一部分粮食领域。当然,高盛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生猪养殖,而是要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高盛的行动完美演绎了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曾说的一句话,“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是农产品”。
热钱:经济战的“雇佣兵”
第五章入侵银行业:博弈中国市场
本章导读
中国资本市场恰如古代的围棋博弈,只不过其更加隐秘和令人难解。一项一项的布局有可能在长达10数年后才真正产生效力。国际金融投机者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棋局上已经步步占据先机。中国面临的危险情况是单独的监管对阵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如果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战线的话,在这场对弈中国资本市场的博弈中,胜负结果可想而知。请记住国际金融资本集团是逐利的,它们没有任何道德和怜悯之心,从用研究报告唱空到压低价格买入巨额股份,从鼓噪升值到跨市场套利,从收购中国公司到贩卖有毒金融衍生产品。当国际金融投机集团手中的筹码足够多的时候,甚至可能威胁政府作出让步。
美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告诉世界,得金融者得天下;也有些国家因为失去了金融操控权而经济一蹶不振甚至崩溃,反证了失金融者失天下。在当前的情况下,不能不给经济高速发展中醺醺然的国人一记响亮的警醒,日本和俄罗斯的前车之鉴仍然昭昭。
第六章高盛公司背后的人
本章导读
金融对赌,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十分危险,即使是欧洲的发达国家。而国家通过国际性的投资银行签订的对赌协议则往往是严重的危机的开始,从2010年希腊危机和某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在其中的推波助澜可见一斑。
在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中国应该出售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的舆论。于是,美国财政部部长来了,美国国务卿也来了,领土争端也来了,而这一切背后的深意还是“中国长期购买并持有美国国债是中美双方的利益所在”。
然而,中国大量购买了美国国债后,美国人并不领情。美国《时代》周刊调查的结果是,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负责,因为其大规模购买了美国国债,助长了美国人毫无顾忌的消费。而事实上,那些帮助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著名投资银行赚得“钵满盆满”。
从美国财政部部长,到白宫办公厅主任,再到世界银行行长,甚至到意大利央行行长和澳大利亚环境部部长,高盛出身的人已经控制众多重要领域。在过去的数年中,高盛人管理着大部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在未来的数年中,他们可能接管整个美国和全世界。
看到这些,高盛为何能总是“战无不胜”的原因自然水落石出。别和它对赌,因为你永远也赢不了。
第七章中国之鉴:从规避泡沫到理性繁荣
本章导读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对比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各国市场都经历了一段大约3~5年大幅上涨的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国市场在繁荣期内都没有系统性风险发生,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在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经济机理?
牛熊转变在一瞬间,牛熊转变的促发因素取决于虚拟经济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变动比例。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部门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或者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比较强,股票市场的上涨就可以支撑一定的时间。但是,如果股票市场的上涨速度远远高于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就将加速改变虚拟经济(股票市场)与实际生产部门的比率,加速在一段时期内人们对股票价格预期的改变,加速由上涨到下跌的转变。这样,当经济体系的回报率低于预期收益的时候,突发的偶然事件将彻底改变人们的预期。
将世界其他国家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与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比较会发现,在全部13个促进发展因素当中,中国符合其中9个,占全部因素的69%。将促使各国股市大幅下跌的因素,与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比较会发现,在全部17个因素当中,中国有1个符合,占全部因素的5%。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A股市场就不存在风险。
中国可能出现这种危险情况的苗头:将短期资金作长期投资之用。如果部分企业鉴于货币市场资金较为低廉而通过金融机构由货币市场借来短期资金,以支付长期投资,就会产生支付期限的背离。
第八章信息、经济思想、媒体:世界是这样被控制的
本章导读
如果你真的相信从学徒工到金融帝国的故事,那说明你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在长达300年充满凶险的历史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人和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罗斯柴尔德就与别人那么不一样吗?这一切其实都是一个故事,而故事的背后是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用金钱控制掌握信息的人,“控制信息者就控制了世界”。
通过控制经济思想可以控制全球。经济利益永远都不是终极目标,而不过是近代产业经济和金融组织经济中的力量指标。国家与公共财产的形成和将这些财产私有化一样,都是获得权力的过程。就如同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一样,民营和国有都蕴涵着力量的积累。要将社会变得有序,需要创建一个抑制和均衡的体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掌握权力的上层社会的人们则预备了看似高尚、伟大,实则粉饰了他们所有虚伪的声明,建立隐藏了利己主义性质的近代可控性市场,以阻碍有序社会的建立。
通过财经媒体控制全世界,而媒体的公正性和谁来监督媒体宣传,对公众来说,这些疑问几乎从未有明确的答案。
掌控世界金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19世纪的欧洲有这样一种说法:“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匈帝国、普鲁士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欧洲的六大强国。”低调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究竟有着怎样神秘而强大的势力,能同其他五大帝国一起称霸欧洲?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登台时期,混乱无序而被当做第二战场的金融界里,产生了一批强大的新兴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即是其中之一。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及其5个儿子设立的银行遍布欧洲。1850年左右,他们已掌控60亿美元的资产,成为财富的代名词,并先后把持英国、法国、奥地利及德国、意大利的财政大权,成为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债主,20世纪末,他们更是控制了世界黄金市场。随后,罗斯柴尔德家族意图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北美大陆,该家族利用让人无法想象的庞大资产,运作扶植起摩根财团及洛克菲勒集团等势力,以牵制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势力更是一度达到掌控世界金融的顶峰。
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曾经主宰了世界金融,更用其旗下基金会支撑着一家神秘组织的运营—共济会。这家世界上最大的神秘组织与美国的金融霸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44任总统中,有20多位是共济会成员—从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开始,包括第四、五、二十六、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六、三十八、四十、四十一、四十三任等一系列对美国近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总统。回到当初签署《独立宣言》的时刻,落笔的人里也有超过2/3的属于共济会!不难想象共济会是如何细密地渗透到美国近代发展的历程中的。
在美丽的耶鲁大学校内的高街上矗立着一幢不起眼的褐岩小楼,它从不对外开放,并且常年保持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氛,它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扶持的另一个神秘组织—骷髅会的核心势力所在地。骷髅会由耶鲁1833年的毕业生威廉·罗素及美国第二十七任总统的父亲阿方索·塔夫托创立,前者是罗素家族成员之一。罗素家族是波士顿第一银行的创始者,而威廉·罗素的兄弟当时拥有全球最大的鸦片走私公司(鸦片走私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的贸易之一),从向中国出口低价劣质鸦片的交易中攫取大量利润。骷髅会依托罗素信托基金,并在成立23年后成为正式法人。
骷髅会最初可以说是模仿共济会而建立的,但它后来已发展成美国权势最大的组织,同时保持着与共济会的紧密联系。能够成为会员的都是美国的名门望族,从白宫、国会到教育界再到中央情报局,无一不渗透着骷髅会的强大力量。
骷髅会以政治经济为后盾,以其强大势力控制着美国的思想舆论界,甚至是军事领域。骷髅会首期的中坚力量包括早期美国政治名门及鸦片大亨塔夫托家族,铁路与军火巨头惠特尼家族,“第一王族”亚当斯家族,以及其他早期登陆美国的贵族,如史汀生家族、吉尔曼家族等。鸦片战争过后,由战争致富的新兴贵族也被骷髅会允许入会,如金融大亨洛克菲勒家族、至少有9位是骷髅会成员的布什家族,铁路及金融巨头哈里曼家族,权势贵族佩里家族及戴维森家族等。
骷髅会的精英名单上可不单是这些商界大亨。骷髅会1888年的成员亨利·史汀生是骷髅会第一黄金时代功不可没的重要人物。从1911年担任陆军部长到1933年担任美国国务卿,从西奥多·罗斯福到杜鲁门,亨利·史汀生经历了美国历史的7次改朝换代,并始终在美国军事领域及政坛叱咤风云,在他手里,政治及商业得到最初始的结合并逐渐融合壮大。在军事领域,亨利·史汀生负责了整个原子弹爆炸计划,并且促成了中情局的建立。中情局由战略事务局演化而来,战略事务局由当时史汀生一手组织的骷髅会小组设立,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争局势可谓都在骷髅会成员的严密掌控之下。
亨利·史汀生同时也是骷髅会在思想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骷髅会还有一位杰出人物—约翰·杜威,他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论,对战后美日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提到骷髅会的精英们,我们不能不提20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约翰·洛克菲勒,他一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并致力于塑造现代慈善事业。当今顶尖的芝加哥大学及洛克菲勒大学都由他一手创办。还有致力于推进美国大学化并主张创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大学的丹尼尔·吉尔曼,他是教育思想家、改革家,主持创办了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谢菲尔德科学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实践其办学理念。这两位精英也是美国普通教育委员会的发起人。同时还有耶鲁第八任校长蒂莫西·德怀特及外交家、作家及教育家安德鲁·怀特。
渗入日本政治体制
19世纪中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一系列剧烈动荡,而触发这一系列动荡的按钮,则是1853年美国海军在提督佩里的率领下在横滨浦贺成功登陆。1854年,幕府即被迫与美国缔结《日美和亲条约》。旅日苏格兰商人托马斯·布莱克·格洛弗在幕府末期来到日本,不仅在日本从事各种商业经济活动,更为正激烈变革的日本提供各种武器。
托马斯·布莱克·格洛弗是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服务的经营商。现在全球顶尖的汇丰银行,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设立在香港的“收费站”,该家族通过向中国输送低价劣质的鸦片而攫取高额利润,自然需要一个机构来帮其梳理巨款,并且由各大鸦片走私商来控制整个银行的关键运行,如罗斯柴尔德等。格洛弗也曾经营过该机构,并负责劳埃德保险及1832年成立的渣甸洋行的运营。
共济会是怎样在日本通过商业活动逐渐将其势力渗入到政治体制的呢?格洛弗来到日本的第四年和第六年,即分别将两批藩士秘密引渡至英国,第一批的长州5人中有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第二批的萨摩17人中有第五代友厚等人,这两批藩士都在日后的日本政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两次引渡都是在渣甸洋行的支持下进行的。格洛弗与萨摩藩之间的军火生意离不开两个重要人物:龟山社中、坂本龙马;同时日本著名的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崎弥太郎曾拜格洛弗为英语老师。这种细密的渗透并没有耗费太长时间。
美国中央情报局曾与多位日本甲级战犯合作成立“国际胜共联合会”,如1948年释放出巢鸭监狱的日本甲级战犯儿玉誉士夫、川良一及岸信介等。川良一更是于1968年出任“统一教”的分支机构“国际胜共联合会”的会长,开展国际反共活动。这三位声名赫赫的日本战犯正式成为美国在亚洲扩展势力的工具,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伸展各种触角,操控了当时的日本政界。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位曾经的甲级战犯在战后的日本政界是怎样极力扩展其权势的。首先我们不能不提儿玉誉士夫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儿玉机关”的特务首领,他于1931年由川良一引入中国东北从事间谍活动,战后他用从中国攫取的巨额财富捐资成立了自民党,而当时自民党的创始人、1954年日本首相鸠山一郎正是日本第60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祖父,自民党籍众议员鸠山邦夫则是鸠山由纪夫的弟弟。日本三大黑帮组织中除山口组外都与儿玉有关系密切,而《读卖新闻》社长渡边恒雄及蝉联三届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则是儿玉及川良一共同的密友。东京市市长石原慎太郎受住吉会庇护,而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则与稻川会关系紧密,这两位政界要人是亲戚关系,但是两人似乎“道不同不相为谋”,渐渐疏远。
三大黑帮组织中的山口组与1962年成立日本船舶振兴会的川良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川良一出狱后利用汽艇赌博牟取暴利,并巧妙地将财富分配到与之关系紧密的政界官员手里。不仅有“日本巴菲特”之称的系山英太郎是他的亲戚,川的朋友还包括著名社会活动家、宗教活动家池田大作以及正力松太郎等人。川良一与统一教创始人文鲜明(原名文龙明)也有密切往来。
与岸信介有各种关系的政界人物更是数不胜数。首先,岸信介与其弟弟佐藤荣作是对日本战后走保守路线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岸信介本身曾两次出任首相,而佐藤荣作则曾任职4届首相。前首相安倍晋三则为岸信介的外孙,安倍晋三的父亲是意外病逝的安倍晋太郎,签订“旧金山和约”的前首相吉田茂是岸信介表弟的岳父。岸派发展到后来由福田派继承,日本首对父子首相福田康夫与福田赳夫是福田派的代表人物;连续竞选出4位日本首相的森派则沿承了福田派,岸信介的拥护者小泉纯也,是这4位日本首相之一小泉纯一郎的父亲。
这让人眼花缭乱的政界布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强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未随着最初几位“领导者”或“创始人”的离开而减弱,反而更努力地向各层次、各方面延伸着自己的触角。这张细密的网,正向着更复杂、更错综的方向发展。
控制信息者控制世界
1815年,拿破仑的军事生涯结束在比利时小镇滑铁卢,倘若当时法军胜出,现在的世界会不会不一样?罗斯柴尔德家族从不容许类似的可能性出现在自己的计划里,各种事关成功的关键因素都被他们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该家族成功把握的最重要的一环—信息,与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路透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851年,出身德国卡塞尔的保罗·朱利斯·路透在英国成立海底电报线办公室,这就是路透社的前身。逐渐扩散至全球的商业势力同时成为路透的信息渠道,而这信息的传播全程都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掌控之中。在另起炉灶之前,路透曾为同为犹太人也同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服务过的查尔斯·路易·哈瓦斯工作过,他创立的哈瓦斯通讯社是法新社的前身,而法新社则是西方四大通讯社中资格最老的一家。由此可见,该家族在信息传媒界的势力曾有多可怕!甚至美国1947年成立的中央情报局,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以及英国情报机关的设立,都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信息的掌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控制经济思想影响全球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是锡安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代表集团,而在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联盟同样以犹太右翼政治精英为主,带有强烈的锡安主义情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保守主义的复苏,是以欧文·克里斯托尔和丹尼尔·贝尔等新保守主义者的涌现为代表的。欧文是19世纪30年代托洛茨基主义的拥护者,后来转向新保守主义。美国两大思想库之一的“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是在摩根财团的控制下建立的,克里斯托尔对该所的成立功不可没,并且一直是该研究所的核心研究员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成员欧文·斯特尔查则为其提供了财政支持。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不仅负责游说美国国会,更协助了政府内部新保守主义派势力的成长。
试图影响美国国会的游说组织有许多,而AIPAC的规模与势力都异常惊人,它试图影响国会的组织与结构,对其政治思想的灌输有影响的政要人员都会被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以各种名义赶出政界,其中不乏国会议员,以此达到操控国会意愿的目的。小布什执政期间极力推崇新保守主义,并一直苦于找不到推行“中东民主”的理由,最终“9·11”恐怖袭击事件给了小布什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并随后打压伊朗,而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一直跟以色列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
列奥·施特劳斯—这位在西方主流政治哲学中几乎完全缺席,却又成为美国“当今政治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德国犹太人,1938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的种族屠杀而流亡美国,此后到1949年都在纽约新社会研究院执教,1949~1968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他的“自然权利”观点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世界革命计划不约而同,他认为,为了追求自然权利,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是可以被突破的,不排除使用军事手段。自然权利是在国内外一切法律之上的,是不被约束的。而军事手段,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可以用来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否则人们过于安逸享乐,就会失掉民主主义的信仰,并且无法控制自发产生的攻击倾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样认为为实现目标,逾越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及非正直的性格都是可以原谅的。
媒体:利益集团的工具
媒体看似公正,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媒体背后的利益相关集团,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被誉为媒体大王的罗伯特·默多克,是媒体受制于某集团的现象多么严重的一个很好的证明。默多克是著名的新闻集团的董事长,他的经济顾问欧文·施特尔就职于罗斯柴尔德公司,而罗斯柴尔德公司正是默多克收购多家媒体的出资人。
如今,九成以上的媒体都处于罗斯柴尔德家族资本的控制下,可见利益集团一旦想操控这些媒体,会有多么轻而易举。
第九章次贷危机远未终结
本章导读
次贷危机完结了吗?别太天真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你真的相信中国能够全身而退吗?不,真正的“核爆”将在2011年爆发。
当美元、英镑、日元都成为套息交易的货币时,全球流动性将向何处去?国际投资资金已经准备好了开始攻击,而中国是国际金融殖民者眼中的“羔羊”。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央行都大幅降低基准利率。美联储联邦基准利率降到了0.25%以下,日本央行的基准利率(隔夜拆借利率)只有0.1%,而英国央行基准利率也已降低至0.5%(此为1694年英国央行建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目前的情况可以总结为越来越低的利率,越来越便宜的贷款。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美元、英镑、日元同时都成为套息交易的货币,全球流动性将向何处去?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即使中国有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抵挡不住全球金融资金的袭击。
日本的历史历历在目。日本日经指数在1989年底高达39 000点;到1992年,一路下跌到14 000点,下跌近2/3。日本央行在短期之内持续大幅度提高官方利率,而以这一引发因素为起点,日本股市提前反应,大幅度下跌。
对于日本股票市场来说,日本银行本身是股票市场最大的投资者,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也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股票市场的下跌不仅在日本银行外部造成了许多坏账,银行的投资收益也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大幅度下降,这样银行受到了双重打击,而股市下跌导致的房地产价格下跌更使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日本银行几乎面临着全面的亏损。
第十章美元“白条”下的损失
本章导读
违约等于支付“白条”,欺骗善良的人们。世界近代800年的历史(即从1200年到2010年),其实也是一部国际金融的违约史。欧美等国家一次又一次用金融“白条”欺骗了善良的人民,尤其是近200年以来,而这是之前人们都没有关注到的,也是西方主流媒体刻意回避和隐瞒的。在近代200年间,有5次大违约潮,而每次违约潮都意味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支付的货币变成了“白条”,而持有这些货币“白条”的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以美元的几次大危机为甚。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第二次贬值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1972年,伦敦市场的金价从每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1973年,每盎司金价冲破100美元。
美联储那帮技术官僚们是不是在实施抢劫财富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标榜自己是反货币贬值的斗士。历届美联储主席没有一位号称自己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相反,他们大多会高调宣称自己优先考虑的是稳定通货,做自由资本主义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卫士。这是美国的传统,一个让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的货币贬值绝不像美国人自我标榜的那样“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我们考察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货币贬值的发展情况,就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1913年时你持有100美元的购买力,到2013年就只剩下4美元的购买力,其中96美元都成了美元“白条”,永远消失了。想一想,这有多么的可怕!
800年国际金融违约史与美元“白条”
在近代200年间,有5次大违约潮,而每次违约潮都意味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支付的货币变成了“白条”,而持有这些货币“白条”的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近代尤以美元的4次大危机为甚。
自1800年以来的200多年里,出现了5次大规模违约潮。第一次违约潮出现在19世纪1815~1820年,金融违约的国家达到了25%以上。第二次违约潮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违约的国家百分比一度上升到48%左右,并居高不下,直到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比重才开始逐渐下降。金融违约国家的百分比在20%以下维持了不到20年,19世纪80年代又爆发了第三次违约潮,违约百分比一度接近40%。在度过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对较稳定的40年之后,第四次金融违约潮在20世纪30年代末爆发,违约百分比达到45%以上,违约规模和持续时间逼近第二次违约潮,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违约率才逐渐平缓。第五次违约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金融违约国家百分比达到38%,规模接近第四次金融违约潮。
美国政府可能会让美元一次性大幅度贬值,来缓解债务成本的压力,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美元贬值40%。当日,罗斯福发布公告说,美元的价值已降到59.6美分,政府收购黄金的价格定为每盎司35美元。他是根据国会的授权行事的,并说采取这些步骤是为了保护国家外贸免受其他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政府对联邦储备银行的一切现存黄金拥有所有权。美国政府从新旧金券兑换中为国库创利约28亿美元,公告说,如果必要的话,其中20亿美元将用来稳定美元的国际兑换和支持政府的债券市场。
第二次贬值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美元挣脱黄金的牢狱,自由浮动于外汇市场。
1972年,伦敦市场的金价每盎司从46美元涨到64美元。
1973年,每盎司金价冲破100美元。
1974~1977年,金价在每盎司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
1978年,原油飙升达一桶30美元,金价涨到每盎司244美元。
1979年,金价涨到每盎司500美元。10月,美国通货膨胀率冲破12%。
1980年1月的头两个交易日,金价达到每盎司634美元,美国财政部部长米勒宣布财政部不再出售黄金,之后不到30分钟,金价大涨30美元达每盎司715美元,1月21日创每盎司850美元新高。
如果按1913年100美元能买到100美元的实物产品计算的话,1914年,同样100美元只能买到98.7美元的实物产品。而如果持有美元到1923年的话,100美元就只能买到57.9美元的实物产品了。再按照美国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累计计算,到1973年的时候,原来的100美元就只能买到22美元的实物产品,相当于贬值了80%。货币滥发,贬值十分惊人,如果按着上述过程继续持有美元现钞,到2013年可能只剩4%左右的购买力了,而2015年后原来100美元的购买力可能就消失殆尽。
一个人在美国这种民主社会(有比较健全的法律和比较正常的货币发行),一生中所需要忍受的通货膨胀是巨大的,通货膨胀这个恶魔一直在侵吞着他的财富。
在上面的表格中,笔者假定有这么一个人恰好出生在1913年,与美联储同岁。那么,他的经历就可以记录下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与通货膨胀作斗争的历程。
表中的数据一目了然。所以,跟通货膨胀作斗争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美国尚且如此,其他习惯于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国家可能会做得好一点或者隐蔽一点,但是中央银行搞通货膨胀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