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世界秩序到了迎来又一次变革的时候了。
以冷战的结束为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美苏争霸,以各自为首形成了两大阵营,可以称之为两极霸权。两极争霸格局面临第三世界的抗衡,“三个世界”理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使用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将美苏归为第一世界,把欧洲、日本等称为第二世界,这相当于从霸权结构内部入手对其进行了瓦解。
冷战后,世界进入单极霸权时代,美国一家独大,在世界上为所欲为,这个态势以小布什时代的“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政策为标志达到顶峰。欧洲和日本仍是美国的盟友,萨米尔·阿明把这个联盟叫做“帝国主义三巨头”(ImperialTriad),当然美国是绝对的核心。
近年来,美国霸权地位趋于衰落,一方面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冲击,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苏。乌克兰事件可以视为美国霸权受挫的标志性事件,在俄罗斯出手干预前,奥巴马出言威胁:任何不明智的行为都将令俄罗斯付出代价;待到俄罗斯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美国只能以一些不痛不痒的制裁作为回应。
美国整合和指挥盟友的能力也出了问题。在对俄罗斯的制裁上,欧洲的反应并不积极。这不是欧洲第一次不全力配合美国了,从伊拉克战争开始,欧洲就对美国的做法表示了异议。欧洲的民意对美国更是不买账的。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做法促使美欧关系重新紧密起来,但这恐怕是一厢情愿。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就说,在互联网上对该问题的讨论中,对俄罗斯表示理解的态度占了压倒性的优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认为,“西方搞得太糟糕了”,关于对俄的制裁,老爷子的评价是,蠢。
欧洲对美国的疏远不难理解,这是美国多年来目中无人的做法导致的。对欧洲领导人的监听,助理国务卿在电话里对欧盟爆粗口等事件都表明,霸权的字典里没有尊重这个词,哪怕是对盟友。美国正在使自己在国际上走向越来越孤立的处境。与此同时,从习近平主席刚刚结束的欧洲之行中可以看到,几个欧洲国家都给了中国国家元首极高的礼遇。
“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推动多极化世界”一直是中国的主张,眼下,这正在成为现实。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对世界的治理应该有更多的想法。
多极世界固然好过单极世界,但多极世界并非历史的尽头。多极世界仅仅意味着几个大国之间的均势,并不等同于“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多极世界仍包含霸权的逻辑,仍会有大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霸权主义,只是霸权的边界受到了制约。
无论从文化传统,还是政策目标,成为多极之一都不是中国追求的最终目标。中国是时候提出超越多极世界的普世主义话语了。西方式普世主义的破产源于其虚伪性,即把霸权利益用普世主义话语包裹起来,这是一定会被戳破的。这种普世主义的终结为真正的“普世的普世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真正的普世主义反对的不是特定的霸权,而是霸权主义的逻辑本身。中国传统中有这方面的丰富资源,习近平主席在访欧期间引用了《中庸》中的格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954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影响深远,称得上是中庸之道与国际主义结合的新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话语体系并非难事。
但是反对霸权的逻辑必须以反对特定的霸权为前提,否则不可能达到目的。所以,真正的普世主义必须包括对具体的霸权行径的批判,而不能是简单的立场宣示,那会成为抽象的说理;中国还应该敢于运用实力,对霸权主义行径予以回应,用行动来塑造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因为,“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
中国奉行不结盟、不称霸的政策,那么中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就只能来自道义上的感召力。这就要求中国更大程度地复兴社会主义中好的传统,清除劣质资本主义的因素,真正做到善于利用市场,但让市场的力量为社会服务,在今天这个动荡的世界上提供另一种发展模式;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之源主要是“第三世界”,中国还需要更大程度上复兴国际主义的传统,一边激活这些国家与中国友好合作的历史记忆,一边构筑更巩固的平等相待的合作体系,压缩霸权国家的国际空间。
习近平主席近日访欧时发表演讲指出,中国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不再只是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和毛绒玩具,而应该是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国际秩序民主化的新的制度安排,一种超越达尔文主义的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