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中产阶级与小农社会

作者:刘仰 来源:江南app网址

前几天,一位不认识的朋友发给我一份电子邮件。我在最近的几篇文章里,几次提到保罗-克鲁格曼和他的一些观点,就是去年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那位美国左派经济学家。这位朋友说他刚读完克鲁格曼《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一书,想就该书中的一个问题与我交流一下。所以写此文,与这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共同探讨。
美国社会经常被描述为是一个中产阶级社会。一般认为,中产阶级社会在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上属于两头小、中间大,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社会大多数成员都能够安居乐业。因此,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被认为是理想的社会形态。美国社会在形态上的确具备了中产阶级社会的特征,但是,美国社会在工业经济、商品经济中形成的中产阶级,也有它的致命缺陷,这个问题以后再说。不管怎么说,中产阶级成为社会大多数,应该是一个社会的正常形态。社会学家指出,纺锤型的中产阶级社会,比哑铃型的两极分化社会更加合理。
给我发电子邮件的这位朋友说,他在《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一书中,从作者克鲁格曼那里得到了一个结论: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形态,是在罗斯福“新政”以后出现的。换句话说,中产阶级社会并不是经济自由发展的结果,而是政府社会指导方针的结果。他说,他对于这个结论很惊讶。的确,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中是这么认为的。而且,克鲁格曼还指出,罗斯福的“新政”之前,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很严重。罗斯福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为了挽救美国经济,开始推行“新政”。恰好不久又爆发了战争,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并延续了很多年,才导致了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出现。克鲁格曼对于当今美国社会的批判之一,就是从里根时代到小布什时代,由于推行自由经济,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再次迅速扩大,社会财富向上层极少数人高度集中,中产阶级社会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这位朋友从克鲁格曼的书中得出令他惊讶的结论:中产阶级社会并不是自由经济繁荣后的必然结果,而是政策导向的结果。他所惊讶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的一点点惊讶在于:真的有很多人认为,中产阶级社会是能够通过自由市场经济自然形成的吗?中产阶级社会一定是政策导向的结果,这个在我看来很正常、很自然的结论,难道很多人都不这样认为?中产阶级社会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并不是克鲁格曼的重大发现。美国形成中产阶级社会,也不是世界上最早或唯一的。从时间上说,近的有欧洲福利国家,远的就有中国。而且,中国2000多年的农业社会,之所以被看作全世界、全人类社会稳定和谐的典范,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社会,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社会。
前不久我写了几篇关于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文章。其实,在那几篇文章里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提得很明确,或者没有将它与克鲁格曼的观点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被一带而过的结论可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里,借这位朋友的“读后感”,再加一点说明。秦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它将太多的社会权利和财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结束后,这个朝代延续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我们不知道,如果秦朝没有灭亡,它最终是否会形成中产阶级社会。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西汉建立后,在汉武帝之前,实行的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府少管事,让社会自己运行,发展自由经济。无为而治的自由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汉社会的确在休养生息中渐渐繁荣起来,所谓“文景之治”,指的就是这个现象。然而,无为而治的自由经济虽然使得社会的总体财富大大提高,却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豪强的出现,卖身为奴的人增多。这一时期西汉政府使用的酷吏,很多也是用来对付这些社会豪强的。西汉初年的这段经历,用现代的语言可以这样描绘:政府少管事,发展自由经济,社会整体繁荣起来,却出现了贫富严重不均的现象,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这里就不详加举例说明了。
汉武帝时,朝廷在两种观点的较量中,渐渐放弃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转而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长期政策,事实上就等于给无为而治的自由经济加上了一个政策导向。罗斯福的“新政”与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中央政府的权力加大,抑制豪强,促使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汉武帝时有人提出,政府和食俸禄的官员,应该“不与民争利”,也是这个背景,其结果就是儒家理论主张的小农经济社会。2000年前的这段中国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自由经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助于社会整体财富的增长。但是,自由经济并不一定会产生社会公正,反而容易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社会公正还要靠政策的导向。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秦朝与西汉同样是中央集权,结果却不相同。因此,如同自由经济不会必然导致中产阶级社会一样,中央集权也不一定必然孕育中产阶级社会,关键就在于政策导向的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个农业社会合理的政策选择。
小农经济社会如今已经背上了很多恶名。其实我们应该对它有更理智的了解。小农经济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它被放到工业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中。与工业社经济直接相比较,小农经济绝对没有竞争力。但是,小农经济的内在合理性还是应该肯定的。这个合理性就是它中产阶级的社会特征,社会财富相对公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安居乐业。而且,由于小农经济是在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上相对公平,因此,小农经济毫无疑问是农业经济时代最合理的社会形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发现,在工业社会出现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做到了真正的中产阶级社会。如今,欧美国家也以中产阶级社会作为的政策导向。不管他们是否借鉴了中国历史,这一现象已经说明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倡导的,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社会原则,的确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我一些肯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文章后面,经常有一些人跟贴说:中国古代这么好,那你不要用电脑、不要坐车等等。这种言论不值得一驳。我们今天肯定古代社会,并不是要彻底复古,让历史倒退,而是要认识古代社会某些观念的合理性。就好比我们肯定小农经济的社会价值,并不是说现代中国要回到小农经济社会。小农经济在农业社会达到了内在合理与外在形态的统一;在现代工业社会,小农经济的外在形态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但是,它的内在合理性,在古代是有效的,在现代社会也同样是有效的。就好比衣服的款式可以变化,但衣服的功能还是那些不变的内容。小农经济的内在合理性就是在政策指导下形成中产阶级社会。在中国古代,它外在表现为小农经济,而在现代中国,应该表现为其他内容。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主要靠股票、房屋、汽车等形式来表现,这些东西能不能成为中产阶级社会的可靠基础,是值得怀疑的。尤其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中产阶级的财富都大大贬值,显示出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基础并不牢固。中国应该怎么办?以后再说。



//www.pegstown.com/wzzx/xxhq/qq/2013-05-02/17217.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