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微软成功的负面影响

作者:刘仰 来源:江南app网址

微软成功的负面影响

刘仰

微软公司是美国近几十年里商业成功的旗帜,人类历史上似乎也没有出现过像微软一样成功的企业。不管从微软创始人的个人经历,还是从企业成长的角度,人们毫不吝啬地使用“完美”这个词来形容它。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形成的科技股狂潮中,“寻找下一个微软”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梦想。当时有人说:一生中能暴富的机会也就两三次,错过了微软,再也不能错过下一个。微软令人无比惊艳的成功,在股票市场形成了一个具有摩法的咒语:对于微软的股票,你唯一可能犯的错误,就是把它卖掉。
那么,微软公司的成功有没有负面作用?它对于后来美国科技股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微软对其他“新经济”类企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微软的成功,其负面影响不仅存在,而且相当大,这一负面影响导致了纳斯达克科技股的巨大泡沫。微软的负面影响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微软的成功放大了所有美国人对于一个企业和个人成功的预期。微软198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资产只有200万美元,不到十年,1995年,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达到129亿美元,第一次成为世界首富,此后连续十几年蝉联世界首富的位置。1999年,微软公司的市值达到5300亿美元,约占当时美国GDP总量的6%。但是,当时几乎很少有人想一想,微软的成功究竟是特例,还是“新经济”的普遍现象?反而,无数的人,包括格林斯潘都相信,凡是“新经济”类企业,都可以达到微软的成就。
这个被放大的预期导致“新经济”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都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曾经风光一时的思科公司以超常速度追赶着微软,无数人都相信,思科公司将成为下一个微软。2000年初,当思科公司的市值快速达到5000亿美元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热烈地讨论,思科公司何时能够成为历史上第一家市值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要知道,当时美国全国的GDP只有9万亿美元,全世界的GDP只有30万亿美元。一家异军突起的企业,居然要占世界GDP总量的3%,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由于微软的榜样,成为当时美国人的严肃话题。事实上,当时思科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它的年收入约120亿美元。事后证实,这个收入被高估了40多倍。即便没有被高估,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人奇怪:这样的数据人们怎么会相信?
我在《比尔盖茨进酒吧》一文中曾经指出,微软的成功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生产力、生产效率、个人创造财富能力的判断都产生了过度放大。因此,思科公司被高估几十倍的收入,以及对其增长的极大期望,既有会计统计方面针对“新经济”高科技企业的调整(后来,这些“调整”被称为做假账),也有这种预期心理的幻想式放大。因为,类似思科公司这样被高估放大,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那个年代科技股公司的普遍现象。这一普遍现象导致的科技股泡沫,不能不说与微软这个榜样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微软公司不分红利。当然,股份公司不给股东分红利,并不是微软的首创。早在17世纪,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就连续10年没有给股东发红利。这一举动的目的是,将产生的利润尽量全部投入到再生产中,尽快地扩大规模。微软公司不发红利的举动让人们看到并且相信,真正的财富靠的是股票价格的上涨,而不是红利。(直到2003年,科技股泡沫彻底破灭后,微软公司不发红利的政策才有所改变。)
发不发红利,对于一个公司的影响是很显然的。由于要发红利,公司就必须有大量的现金;要有现金,公司就必须实现真正的收入,而不能只是账面收入。如果不发红利,账面收入就很容易产生水分。当正常的红利不能到达股东手中,或者红利的数量发生不合理的变化,股东立即就能意识到公司的经营有问题。而不发红利,只要股价一直上涨,一般都不愿卖出,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就容易被掩盖。因此,按时发放的红利也被人称为公司经营的“测谎仪”。虽然公司的经营者也可能借钱来发红利,但是,借钱发红利毕竟不能持久,不可能长期掩盖经营真相。然而,微软因赢利预期的不合理放大,导致股票价格飞涨,使得股票红利显得微不足道。从此以后,很少上市公司的股东再关注红利,股票收益渐渐与真实利润相脱离,而且越来越远,必然产生泡沫不算,还让股市日益变成赌场。这种状况在中国的股市也大量出现。中国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发红利也很少,股民也不在乎,大家都把获益盯在股票价格上。冷静一点考虑,股票价格不会永远都涨,但是,即便在股票价格不涨的情况下,红利本来也可以成为股东的稳定收入。现在,由于微软的榜样,导致后来世界各地的上市公司都轻视红利,股票这一获得稳定收入的功能,被彻底忽视了,股市只能走向赌场。
第三,微软大量发行股票期权。股票期权也不是微软的首创,它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应该说,它还是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但是,微软以股票价格为主要收入的模式,导致股票期权越发越多,原先的激励作用,彻底变成暴富的手段,比方说,微软曾经在一年内,给员工发放了价值33亿美元的股票期权。这种方式也成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类公司的普遍方式。如果仅仅从员工收益的角度,很多人都会赞成发股票期权,然而,大量的股票期权会产生长远的危害,这是拿到钱的人很少关注的。
股票期权的第一个危害是,它隐藏了公司的人员成本,从而会虚增公司的利润。在股票期权只作为激励的年代,一般期权只在几千、几万股的规模。而在科技公司风起云涌的年代,各类科技公司发行的股票期权,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几千万股,屡见不鲜。相关统计指出,在科技股泡沫年代,股票期权导致的利润放大,至少为10%;最严重的,扣除股票期权的收入,一个账面盈利的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巨额亏损的企业。然而,只要有盈利的存在,不管是真是假,不管水分有多少,就可以拉动股价,然后将期权变现,就实现了套利。因此,巨额的股票期权其实是一种合法的会计欺诈。
股票期权的第二个危害是造成巨大的贫富差别。虽然公司普通员工,甚至打扫卫生的钟点工也能拿到期权,但是,对于公司基层员工,期权很少,一般只具有原始的激励作用。而公司高层的期权,由于CEO们自己决定,往往与员工的期权相差巨大。例如,甲骨文公司的CEO就给自己一个人发了4000万股的期权。期权要成为现金,股价必须上涨,股价要上涨,就要有大量外部资金持续跟进。从公司CEO到基层员工期权分布的金字塔结构,差不多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加传销的分层结构,收入差别呈几何级数的递增。没有股票价格的上涨,所有员工的期权都作废;只要股票价格上涨,所有员工都不同程度地分享了庞氏骗局的收益。
期权的第三个危害是伤害企业的元气。对于公司CEO来说,股价上涨兑现期权是获暴利的手段,但是,股价下跌,期权不要求CEO赔钱,因此,CEO在期权上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风险,只有权利而没有任何义务。这将导致CEO在经营上喜欢冒险,对企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注重短期效应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CEO的经营管理已不需要注重企业的真实效益,只需要全神贯注于股票价格。
期权的第四个危害是容易导致欺诈。由于没有红利,股价涨跌成为最重要的收入,为了造成股价的上涨,CEO等少数管理层在账目上弄虚作假成为普遍现象。而且,只要股价一直上涨,这种弄虚作假不容易被发现。美国在科技股泡沫破灭后,暴露出一批严重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各个都是发行大量期权的公司。
因此,微软的成功造成的三个影响,一是赢利预期普遍放大,二是不发红利,三是大量发行股票期权,是导致科技股泡沫的重要原因。这三个影响,虽然后两个不是由微软首创,但是,由于微软的成功榜样,使得这些做法成为科技股企业的常规做法。尽管微软自己在这方面没有走的太远,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对自身的危害,然而,追赶微软的巨大冲动,成为下一个微软的强烈渴望,使得后继者在套用微软模式的时候,将微软的成功方式发展到极端,最终导致了泡沫的产生和破灭。这个幻灭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任何事物都不应走向极端,同时也让我们对于股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产生必要的反思。

细细追究起来,中国股市的很多行为、制度、操作手段,都源自于美国,或直接来自于微软公司,因此,当中国股市也在吹泡泡的过程中起起伏伏的时候,了解美国股市的破灭原因,对于我们是非常有益的。还是那句话,中国不该盲目学美国。对于股市来说,只有当股票的价值与企业的真实利润紧密结合的时候,股票才是有益的。一旦脱离了企业的真实利润,股票就是赌博,或者是一个合法的庞氏骗局,一定会产生泡沫,而且一定会破灭。要让股票发挥真正有益的作用,需要人们正确地理解股票,还需要对现行股票制度进行认真地反思。近日,国内股市开始上升了,喜气洋洋的气氛也逐渐蠢蠢欲动,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以往的股市教训,不要把浴缸里的泡泡浴当成最开心的事情。祝股民们好运。



//www.pegstown.com/wzzx/xxhq/qq/2013-05-02/1721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