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人祸纠缠不休──国际社会应关心海地
——海地地震一周年纪念
刘伯松
在废墟:王子地震废墟中太子港。2011年,似乎没有什么改变。美联社
2010年1月12日,一场地震几乎把海地夷为平地。从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奴隶起义成功,至建立共和国开始,漫长的207年历史中,什么灾难没有经历过?殖民地压迫、自然灾害、政治冲突、政府腐败、战乱、剥削、疾病、赤穷……可以说海地历史是一部长期灾难和斗争的历史,而海地人民的生活一直处于水深火热挣扎之中。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问及2010年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悲惨,答案肯定是海地。这一年里,各种天灾人祸都在这个穷国集中爆发了:207年来未曾遇过的地震让海地生灵涂炭,随后又遭遇托马斯飓风横扫,紧接着暴发了100多年未曾有过的霍乱疫情,而刚刚结束的首轮大选投票又引起社会骚乱……。就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感慨:“海地命运可真不幸!”
去年开年的地震和年底的霍乱,让海地再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地方。今天它已成为国际“人道援助”的实地试验场。
海地地震一年后,灾后重建进展极其缓慢,而海地人民最基本的物质仍然缺乏。海地当前面临三大问题:流离失所、霍乱疫情和政治不稳定。
国际援助失败
众所皆知,灾后重建需要一段时间,但海地地震一年后,除了国际机场外,几乎看不到任何重建的进展。大地震至今,海地很多地方仍然残垣断壁,超过百万人仍然无家可归,10月霍乱暴发又夺去2600条生命,10万人感染。海地人民生活本来就十分艰难,2010年,海地更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了。
2010年1月12日,7级地震摧毁了海地首都太子港,31.6万人丧生,超过150万人受伤,震动全球,全球支援,大地震3个月后,国际社会承诺百亿美元,很可惜的是,至今兑现的还不到10%!而且,种种迹象显示,国际支持已在下降,比如2010年共有35个国家支持,并承诺38亿美元,而进入2011年,捐款国家却降至20个,而款项承诺也减至15亿美元。
面对海地政府震后重建工作的缓慢与低效,海地人民的不满情绪、暴力行为与日俱增。海地作为西半球最贫困的国家,腐败问题严重,要让援助资金落实到位障碍重重,加上地震破坏强度之大史无前例,使到震后重建工作金额进程更显复杂艰巨。因此,海地离不开国际社会,更少不了国际援助,但12个月之后,它们尚未给海地和海地人民带来什么改进。
乐施会主任在公布海地地震一周年纪念的报告说,整个援助近于瘫痪,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无能,另一方面是国际反应的严重错误。他说:“来自富裕国家许多捐助者只个别追求自己的援助重点,并没有有效地彼此之间或与海地政府协调和合作。”他甚至指责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总理让奥玛仕贝勒里夫主导的海地临时重建委员会管理资金和改善海地重建领导无方。
事实是,灾后一年,只有5%的瓦砾已被清除。这不是失败是什么!?
缺乏净水引发霍乱
海地的霍乱不是自然灾害,近的来说,是缺乏干净的用水和基本的卫生措施,远的来说,是一个世纪以来在帝国主义压迫下产生的绝望贫穷。
霍乱爆发得如此迅速和严重,几乎在包括海地在内的西半球是罕见的。这种疾病是很容易预防和治疗的,最低条件是有卫生的设备和清洁水的供应就行了。但这么简单的条件,绝大部分的海地人民都无法享受,因为其中一半以上的海地人民生活在赤贫中,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据农业发展国际基金会的报告,不到8%农村人口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至于在首都太子港营地临时搭建的帐篷住着超过百万人中,几乎都没有自来水。
但年终的霍乱不是年初的地震的直接后果,导致霍乱暴发的社会条件在地震前早已存在,而同时,正是这些社会条件导致惊人的死亡人数。其实,这些条件可以追溯到美国的银行和企业一个世纪以来对加勒比海国家的剥削和压迫。这种支配性的政治与经济关系是在美国军事占领和长期支持独裁政权残酷镇压下形成的。
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去年1月份的大地震的第一个反应是遣派1.2万武装部队到海地首都夺取和控制战略地点,确保没有人民起义挑战美国的统治和海地的富人寡头统治。
还有一个与当前霍乱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海地前总统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曾企图向美洲开发银行贷款,准备用来建设供水基础设施(地震前,9.8百万人口中,只有12%人口有自来水),包括向阿蒂博尼特河(目前疫情的中心)供应安全的用水。但被美国阻止了。
其实,海地并不缺水,只是被农药和工业废物(拥有300万人口的太子港只有一个废物处理设备)污染而已。同时,有钱人地方的水是安全的,因此,霍乱不是有钱人的病。 但海地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受美国左右的海地政治
远的不谈,2004年,在美国的“努力”下,海地前民选总统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再次被推翻(首次发生在1991年),被放逐南非,官员入狱,数千支持者被杀。
海地政变数日后,联合国通过一个议案,派送巴西领导的维和部队9千人前往海地维持治安,取代阿里斯蒂德政府解散的海地武装部队。
最近,通过“维基解密”,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美国为何对海地这个毫无战略价值的小国那么有兴趣。美国驻海地大使馆有个长电报,是发给美国国务卿的,信里提到海地现任总统雷尼·普雷瓦尔的政治、家庭和个人资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他本能的民族主义,以及他对双边关系的冷淡,都将与我们双边议程的推动产生周期性的摩擦。举一个例子,我们认为外交政策方面,普雷瓦尔最感兴趣的是从任何可用的资源中获得更多的增援。他很可能受到诱惑,希望在西半球与委内瑞拉和查韦斯的盟国建立一种关系,以创造一个竞争的氛围,尽可能为海地取得最多的援助。”
美国两次把阿里斯蒂德推翻就是这种逻辑,并把他放逐南非,不准他回国的原因;但这么一来,却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在外推行自由民主的假面目。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援助这次“选举”,并禁止海地最大的政党参加的原因;但这么一来,就像美国选举少了民主党一样毫无意义。这也就是为何联合国维和部队仍旧留驻海地不走的原因,但这么一来,每年浪费5千万美元(据说,今年将还要增至8.5千万美元),而联合国却无法为对抗霍乱或供应清洁水找到足够的款项!
不过,通过“维基解密”,我们终于明白美国绝对要把任何“左倾”政府拉下台或阻止任何“左倾”政府上台。
海地成为一个“非政府组织共和国”?
地震一年后,仍有超过百万人住在帐篷里。图为太子港的帐篷市
——Phil Carpenter 《蒙特利尔公报》
海地目前大大小小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共有12,000个!有人戏言道:海地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共和国”!其实也是,2004年民选政府被推翻后,目前的所谓政府是美国扶植的非法政府,其“合法镇压武力”由9千名联合国维和部队担任。而那些原来的政府部门,如卫生部、福利部等等,却由这些所谓非政府组织代理治理。联合国不在领导而在协调各非政府组织的各种运作。可惜的是,很多这些非政府组织对海地文化一窍不通,同时又各干各的,结果,1万2千个非政府组织都无法提供海地的清洁用水和最基本的卫生措施。至于大地震遗留下来的那些瓦砾碎石更不用说了。
不过,无国界医疗队在最恶化的情况下拼命救人,倒是给悲惨的海地一线希望和光明。
小结
一年前的今天,7级地震重击海地,毁灭了海地首都,31.6万人死亡,超过150万受伤。全球迅速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果国际援助承诺57.5亿美元,非政府组织增加至12,000个。
一年后的今天,大部分承诺的钱还没到位,大型的重建工作仍未启动,海地人民还惨遭霍乱袭击……。真是祸不单行呀!
一个地不大、人不多的小岛国,国际援助怎么那么束手无策、那么无能无效呢?美国极右派说这是天意,惩罚海地黑奴当年的起义;又有人说这是政府腐败,领导无方。那么又为何两次把民选政府推翻?今天,1万2千个非政府组织在那干啥?怪不得有人说,今天的海地已成为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共和国”了。
天灾人祸一直考验着海地人民的生存意志。2010年恐怕是他们历史上最严峻的一次吧!从年初的地震到年终的霍乱,他们几乎朝夕面临生与死的挣扎。
国际社会并没有把他们忘记,在联合国领导下,全球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承诺的款项已有了,但到位的仅仅10%,捐的款项哪儿去了?万多个国际援助组织也到了,至今仍未有什么进展和重建。
海地,面积不大,交通还行,人口又不多,怎么灾后一年,竟连清洁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备都没做到?援助款项为何迟迟不发?霍乱的暴发是不是一种罪行?
地震一年后的海地,重建仍然遥遥无期,人民仍在受苦受难,国际社会不应继续拖延重建了。
明年的今天,海地重建将会有何进展?海地人民生活又将会有何改善?(写于海地地震一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