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通胀五个基本特征
2008年08月25日 第一财经日报
向松祚
当代全球的通胀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所谓今日通胀的特征,就是说以前时代的通胀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通胀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非常新的现象,它有五个前所未有的特征,需要我们密切地关注和认真研究。
第一个特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出现通胀。
日本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到今天为止,日本的CPI增长速度还是在2%以下。其他发达工业国家都出现相当严重的通胀,包括欧洲在内。大家知道,欧盟给欧洲央行(ECB)的法律要求,是将欧洲的通胀率控制在2%以下,这是欧洲央行的唯一任务、唯一目标。但是今年5月,整个欧盟的平均通胀率已经超过了3.3%,而且他们预测到今年第三季度欧盟的通胀率也会超过5%,甚至会达到5.5%,这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欧洲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美国最近两个季度的通胀有明显恶化的趋势,所以美联储不再减息。最近多个数据显示美国通胀预期上升。4月份的数据,今年全球平均通胀率已经达到了5.5%。必须承认,这是非常不寻常的现象,是新的现实。
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更糟糕。越南的通胀率早就超过25%,是比较突出的,更不用提非洲的津巴布韦了,它发行了人类历史上面值最大的货币,成为通胀全球冠军,通胀率高达数十万倍,堪与20世纪20年代德国恶性通胀“媲美”,实际上津巴布韦的经济金融体系已经崩溃。
其他国家的通胀局势也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中国、印尼、沙特的通胀率达到7%~10%的水平,最近印度的通胀率已经到了12%,俄罗斯、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数据更高,分别是14%、23%、29%,最近还有恶化趋势。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推测今年夏季全球的十大经济体,至少有五家的通胀率要突破10%。
通胀在人类历史很多时期都出现过,远的不说了,就说著名的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同期内,发达工业国家不仅经历严重通胀,而且整体经济经历很低的增长甚至负增长,经济学者发明了一个词叫“滞胀”,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困境。然而1972年到1980年的“全球性”通胀,实际上只是西方国家的通胀,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跟西方工业国家经济体系是相互封闭的,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
而今天的通胀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出现,几乎没有例外,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我们可以说:它是全球化时代第一次全球性的通胀,其中的原因和机理,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当代通胀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比发达国家的通胀要严重得多。
发达国家最高的通胀水平还不到5%,发展中国家最低的通胀水平却早就超过了5%。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目前标准的解释是:全球通胀的根源是石油(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所致,发展中国家能耗比高、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亦高,故其通胀水平总体超过发达国家。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却是不完全的。发展中国家总体通胀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必须从国际货币体系运行机制、尤其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向中寻找主要原因。
第三个特征也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尤其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有非常大的启示意义。那就是:货币升值的国家和货币贬值的国家同时出现了通胀,而且货币升值的国家的通胀比贬值国家的通胀要严重得多。
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以货币升值来遏制通胀的政策显然是没有效的。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需要认真解释的重要现象。前文提到俄罗斯、沙特、印尼、中国、印度、阿根廷等国家,它们的货币在过去三年都在升值或者有强烈升值的预期。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标准理论,也根据当下国内部分人士所主张的,本币升值可以遏制通胀,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可以抑制出口需求、可以减少换汇所释放的本币基础货币供应量、可以减少人们对本币的货币需求,等等。由此就可以遏制通胀,所以主张本币升值,小幅升值不行,就来大幅度升值;缓慢升值不行,就来快速升值。
然而,以本币升值来遏制通胀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看起来逻辑井然,实际上却忽略了理论推断成立需要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严格地说:上述升值遏制通胀的理论,只对小国经济才勉强成立,对大国经济不成立,对于本币存在持续升值预期、资本大量流入本国经济体系的情形,就根本不成立。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是升值可以遏制通胀,没有看到本币升值国家不出现通胀,相反,本币升值国家也出现严重通胀。不管你的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都出现严重通胀,没有例外。
从2005年7月到今天,中国的货币已经升值了20%,通胀的情形则是从不到2%升到了超过8%。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和持续单边升值预期引起巨额资本涌入,正是造成中国通胀的最根本原因。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的事实也证明本币升值无助于遏制通胀。很多国家本币升值幅度很大,反而出现了严重的通胀。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经济理论没有办法解释。
第四个特征,是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和采取浮动汇率的国家同时出现通胀,标准的汇率理论和货币理论也是无法解释的。
大家都知道:标准的汇率理论告诉我们,本币汇率只要浮动,就可以抵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本币汇率固定,则必然遭受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理论上进一步说:汇率变化或波动可以替代价格水平之变化或波动。这是汇率理论和货币理论里一个相当重要、相当古老的话题了,最早明确提出这个命题的是凯恩斯。1923年凯恩斯写了一本书《货币改革论》,该书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饱受通胀通缩的困扰,当时左右全球通胀通缩周期的,就是刚刚“开门营业”不久的美联储。凯恩斯明确区分“内部稳定”和“外部稳定”,内部稳定首先是物价水平之稳定。凯恩斯主张:要维持国内物价水平之稳定,宁可牺牲外部稳定、即汇率稳定,也就是让汇率浮动。
但是,后来的历史经验实际上让凯恩斯改变了他的理论,因为他发现汇率浮动本身反过来会导致物价水平的剧烈波动,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见解,今天似乎还没有多少人重视。大家知道,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凯恩斯参与设计的,那是固定汇率制度,凯恩斯是希望汇率稳定的。后来弗里德曼接过凯恩斯的早期理论并加以发扬光大,强烈主张浮动汇率,认为浮动汇率可以阻挡外部通胀的冲击或“输入”,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通胀的根源,因为弗里德曼认为:如果全世界各国都让汇率完全自由浮动,就不需要外汇储备,从而消除了全球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源泉,然而过去40年全球外汇储备发展的事实证明弗里德曼错得离谱。今天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通胀,再一次说明标准的汇率理论大有问题。
第五个特征,是财政赤字国家和财政盈余国家都出现通胀,这也是需要我们重视和解释的现象。
通常的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财政有盈余,没有滥发货币的冲动,是可以控制通胀的;一国财政出现赤字,往往会伴随通胀,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他们的中央银行并不独立,往往靠增发货币为财政支出埋单。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不是这样:譬如中国、俄罗斯财政都有盈余,俄罗斯财政盈余相当可观(占GDP的8.8%),通胀照样严峻。当然,财政出现赤字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通胀不奇怪。
以上五个特征,是不是前所未有的重要特征,大家可以争论。无论怎么说,当今全球通胀的这五个现象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详尽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