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激情·现实精神·民族品格
——张永健诗集《拥抱》的三张面孔
曾庆江
张永健教授以新诗研究而知名,他曾系统研究过艾青、贺敬之、郭小川、田间、牛汉、曾卓、昌耀等知名诗人的诗作和诗学理论,并通过评论、研讨会等方式提携了不少中青年诗人。这些成果先后体现在《当代诗坛掠影》《艾青的艺术世界》《诗神与现实》《诗神与乡土》等系列著作当中。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文学》(三卷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卷)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诗歌研究专章,也多半出自他的手笔。但是,这绝不是他的全部。当《拥抱》诗集摆在我们前面时,它让我们见证了张永健教授的另外一张面孔,那就是诗人,一个拥有教授头衔的诗人。事实上,在《拥抱》之前,张永健教授已经先后出版了《爱是部落的星辰》《访台诗草》《旅欧访日诗草》等三部诗集。如今,这四部诗集放置在一起,让我们认识到张永健这样一位本色化诗人。张永健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向业界和学界昭示,诗歌研究者如何将相应的诗学理念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运用到实践创作中,打通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之间的间隔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相比先前的《爱是不落的星辰》《访台诗草》《旅欧访日诗草》等三部专题性诗集而言,《拥抱》则是一部综合性诗集,彰显了诗歌创作的难能可贵性。一方面,它跨越时间很长,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20年代,差不多半个世纪。在从事文学研究之余,张永健随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诗歌表现出来,从而成就了这部作品。心中有诗,才能随时写诗。另一方面,它跨越题材之广,广泛涉及到生活的点点点滴。在作品中,既有对山水风物的歌咏,也有对友情爱情的赞叹,既有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真正彰显了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
诗集《拥抱》共分为四辑,分别为“大海”“乡土”“红烛”“夕阳”,各有侧重,却又环环相扣,较好地体现了“大国气象,风格永健”的诗歌风格。生命激情、现实精神、民族品格构成张永健《拥抱》诗歌风格的三张面孔。
一、用生命激情拥抱日常生活
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但是绝不是记流水账,也不是口水式语言的刻意分行,而是在情感催生下,用生命激情拥抱日常生活的产物。正因为生命激情的存在,许多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都具有了诗情画意,这才是诗人的本色。
张永健教授平生饱览祖国壮丽河山,无论是对自然景观还是人文胜迹,对他来说均是“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或者采用白描手法尽显日常生活的审美性,或者将其赋予人一般的生命而获得独特性的存在,或者发出人生之问从而新意迭出,最终成就名篇佳制。
历史上吟咏桂林山水的诗作可谓是代不乏人,而在《拥抱》集中收录的《桂林山水》(六首)让人觉得别具一格,就在于诗人并不直抒胸臆来表达对景致的深情吟咏,而是尽可能地采用白描的手法对其特征进行简笔勾勒,从而让人过目难忘。面对天下胜景,诗人如此赞叹:
风像云一样柔软,
云像风一样轻盈;
山像水一样秀美,
水像山一样翠嫩;
石像岩洞一样含意,
洞像岩石一样多情;
山山闪耀着诗人的画意,
水水荡漾着画家的诗情;
石石挂满了迷人的童话,
洞洞飘拂着奇妙的幻景……
无论是风、云,还是山、水,抑或是石、洞,在诗人生命激情的拥抱下都有了不同寻常的特征,其“柔软”“轻盈”“秀美”“翠嫩”“含意”“多情”等都可以让读者尽可以想象。这样一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幅桂林山水胜景。又如在《大理的月亮》中,月光本来是大家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但是诗人连用“白白的”“清清的”“圆圆的”“亮亮的”“美丽的”“甜蜜的”进行描绘,表现大理月光的不同特性,一方面极具画面感,使得大理的形象能够鲜活地浮现在大众面前,另一方面则饱含深情,体现了诗人对大理民风民俗的赞叹,对美好生活的赞叹。
张永健教授学成于武汉并在武汉工作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早已经把武汉当做自己的家乡,因此予以深情礼赞,这集中体现在《我骄傲啊!湖北武汉是我的家乡》。武汉有哪些值得诗人骄傲的呢?比如绝佳的地理位置——“五洲车船在这儿交融交汇,/四海旌旗在这里辉映生光。”比如人杰地灵催生了诸多名篇佳制代代传诵——“‘白云’‘黄鹤’在崔颢诗中情绵意长,/‘不尽长江’孕育李白杜甫的名篇佳句。”比如底蕴深厚的文化不断回响——“俞伯牙的琴声正走出国门天南海北觅知音,/洪湖水的旋律寄托着荆楚百姓的美好梦想。”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汉江碧波南水北调,众多大桥飞架长江,/长江隧道长江电网,地铁高铁畅通八方”……这些都是武汉居民日常所见,但是经过诗人点染,立马摇曳生活,让人感受到底蕴深厚的湖北、日新月异的湖北,真正让人不骄傲都不行。
以生命激情为依托,各种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胜迹都被张永健教授赋予人一般的生命,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存在。比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钟祥,在诗人笔下具有独特的人格美,她是位“山姑娘”——“英姿风流又飒爽”;她也是位“渔姑娘”——“疑是莫愁返故里”;她更是位“俏姑娘”——“秀美眼睛似月光”。正因为钟祥像姑娘一样美,才使得“多少青年思断肠”“游人惊呆忘回乡”“离去夜夜梦钟祥”。又如,诗人连用“张大千的奇山异水”“齐白石的旷世鱼虾”“林风眠勾勒的村姑”“徐悲鸿写意的奔马”“李可染的牧牛短笛”“钱松嵓的松瀑长画”等带有比拟性的诗句进行表达,将婺源“山清水秀、粉墙黛瓦,天人合一,如诗如画”的极致美体现出来,既有画面感,又有人性美,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致或者约定俗成的解读,诗人也往往融入自己的生命激情,做出全新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对于长江三峡景区中的神女峰,因为绝佳的景致而赢得世人的无限赞叹,但是在张永健眼中,她不过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峰”:
你是站在云里,
还是立在雾中?
你是在哭泣,还是在微笑?
为何很难见你真实的面容?
因为你太高太高了,
离开了大地,
悬在万山丛中。
说你是善良的渔女,
是苦难的渔民自我愚弄;
说你是美丽的神女,
是多情的诗人自欺盲崇。
你真实的形象,
不是渔女,不是瑶姬,
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峰。
赫赫有名的神女峰,诗人却发出了人生之问,这本质上不是20世纪90年代解构神圣、解构崇高的做法,而是希望通过这种人生追问,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和人生的真谛,体现了诗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二、用现实精神烛照当代社会
“诗人必须热爱人民,必须忠于现实生活……诗人只有与人民同心同德,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才能根深叶茂,花艳果硕。”这是作为诗评家的张永健教授在《诗神与现实•后记》里面的话,正好表达了他诗歌研究的主体思想。张永健教授出生于湖北荆州公安县一个贫民之家,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对底层草根百姓有着深深的感情。他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用现实精神烛照当代社会,写出一批极具现实品格的诗作,或者深情礼赞,或者忧愤深广,或者人文关怀,体现出强烈的赤子情怀。
在《新疆行》组诗中,《今日达坂城》别具一格。达坂城因为王洛宾整理编曲的《达坂城的姑娘》而名扬天下。但是,在张永健的笔下,更多的则是着眼于今日达坂城的巨大变化,比如“长长的公路”“南来北往的旅客”使得达坂城非常繁华,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民俗生活的巨大变化——“如果她们爱上了你,/决不会驾着马车到你家;/新的时代,新生活,/早已告别了马车把。/更不会带着她们的妹妹来陪嫁!/她们的妹妹——/有的乌鲁木齐上学校,/有的在克拉玛依油田把车驾。”真可谓是新时代新生活,将社会主义建设中达坂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好地写出来,彰显了当地青年男女的精气神,让人印象深刻。《走进京山》在深情礼赞京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红色文化之后,诗人更是把目光聚焦在当下的发展:“走进你,京山,/新天新地新城寰;/悠悠大地,/笑谈轻工新城谱新篇。/漂流鸳鸯溪,观景美人谷,/健身有网球,美体有温泉,/悠悠京山啊,鄂中绿宝石,/美似苏杭,情赛江南!”在今昔对比中,将京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出来,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然,诗人对当代社会并不完全是深情礼赞,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并不回避,相反是直面问题,对其进行批评并大声疾呼。比如《捡拾垃圾的女人们——为弱势群体而作》,将社会发展的两级进行直接对比:一方面是高速公路上各种新式小轿车自由奔驰,高技酒楼里的衣着豪华的食客们在自由品尝美食,另一方面则是衣衫褴褛在垃圾堆捡拾垃圾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
你们——我如何称呼你们呢?
称你们老太婆吧,
你们中明明有二十上下的少妇
和十五六岁的姑娘;
只是衣衫褴褛,
忧愁,卑微,
暗淡了你们特有的风韵和靓丽的容光。
称你们为少妇吧,
你们大多数的脸上
有如苦瓜一样的皱纹,
忧伤与乞求的神色,
布满了你们的眼睛。
你们是下岗工人的妻子?
你们是乡村贫困大学生的母亲?
你们从农村逃婚跑到城市的姑娘?
还是为了到城市淘金的
穷苦农民工的恋人?
对人物外形的细致观察,对人物身份的揣度,都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格外关注。当然,这只是历史的阵痛,社会上存在的贫富差距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化解。当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使得城乡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整个社会在全面小康基础上向共同富裕共同迈进。诗歌原本没有干预社会的功能,但是却可以采用写实的手段将社会真实情况反映和记录下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从而发挥积极作用,这才是张永健秉承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忧愤深广的诗作的初衷吧。
对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张永健教授在进行简笔速写的基础上,对其美的特质予以赞赏,从而体现出人文关怀,从而彰显大爱品质。比如,诗人在河南赊店古镇观赏时,对女导游进行了由衷的赞美,从而写下《致赊店古镇女导游》:
你从汉唐的风烟中走来,
你从明清的古迹中走来,
你从美丽的月季花丛中走来,
你从赊店老酒的生态园中走来。
你的笑脸像月季花一样红润,
你的声音像赊店酒一样醉人,
你口中流出的故事像赵河的流水
那么古老神奇,又那么朴实清新——
昔日的古镇,车船通达,商贸繁荣
“白日千帆过,夜晚万盏灯”,
山陕会馆,巧夺天工,精美绝伦
茶马古道,横贯欧亚,举世闻名……
跟着你,像羊群跟着牧人,
进入开满鲜花的肥美的草坪;
跟着你,像学生跟着老师,
步入古今巧匠施展才艺的展览厅——
跟着你,我们由现实进入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跟着你,我们由历史返回创造而奋进的当今,
我们因你而回望汉唐,回望明清,温故知新,
古镇因你而锦上添花,青春焕发,欣欣向荣……
写人是为了写古镇,写古镇也是为了写人。诗人并没有道出女导游姓甚名谁,也没有对其外貌形态做过多的铺叙,但是却跃然纸上,既有生活气息,又有现实关怀,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生活其间的百姓的精气神都体现得非常清楚,极具现实品质。
三、用民族品格审视中华文化
在张永健诸多研究著作中,他特别强调民族性这一关键词。比如他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撰写序言时,就以“开放性与民族性: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为题,洋洋洒洒好几千字。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张永健自选集”,他更以《民族精神与现代诗学》作为书名。在诗集《拥抱》中,他一如既往地强调民族性,用民族品格来审视中华文化,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在《三峡人家》组诗《夔门遐想》中,诗人如此写:
夔门像两扇巍峨的铁门,
合拢来,合拢来,
要关锁长江。
长江像一位神勇的巨人,
推开去,推开去,
要奔向远方。
莽莽巉岩滔滔巨浪,
演着威武雄伟的话剧,
奏着气壮山河的乐章。
看夔门,对历史沉思,
望长江,对未来遐想……
长江、夔门都是自然地理物象,但是却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无论是夔门“关锁长江”,还是长江“奔向远方”,诗人一“看”一“望”,将中华文化与民族品格对接起来,既熟悉又厚重,尽管简短,却具有相当的力度,极具感染力。像这样的诗作,在《拥抱》中比比皆是。比如《长城》,诗人在回顾长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后,却又明确说:“长城 / 是一座起跳板 / 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弹性”。在此基础上,必须赋予长城新的精神,才能真正彰显民族品格:“中华要腾飞 / 民族要振兴 / 不能仅止于 / 修复长城 / 快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肉 / 建造一座崭新巍峨的长城”。“崭新巍峨的长城”,既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结合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式的创新发展。这不正是中华文化的未来方向吗?
只有以民族品格来审视中华文化,才使得中华文化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鲜活感,这是张永健教授在《拥抱》呈现的另一副面孔。2019年,他在山西省吉县观赏人祖山娲皇宫神像,有感而发,写下了《人祖二神 规矩天下……》。面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女娃和伏羲二神,诗人并没有顶礼膜拜,而是将历史传说和中华民族精神对接起来:
他们手中的规与矩
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是我们繁衍发展的准绳
规生圆形,矩产方正
规矩天下
昭示后人
如同日月,如同指针
照亮中华五千年历史
指引华夏子孙砥砺前行
……
如果没有规和矩
我们中华民族
就是一盘散沙,任人欺凌
因为有了规和矩
我们中华民族才坚如磐石
不断除旧布新,日益强盛
……
从女娲和伏羲塑像身上的规与矩,诗人发掘出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生机盎然的根本原因,那就是“规生圆形,矩产方正”,从而“规矩天下,昭示后人”,这种民族品格使得中华文化迥异于世界各地的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从不间断,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品格作为其内核。
张永健教授《拥抱》诗集中,不光是叙写游历风物,也表现当代生活,不光顿悟人生哲理,也反思传统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时,他也用心观察身边人物,从而吟咏爱情、畅叙友情,给大众奉献出热腾腾的现实世界。《拥抱》中,为不少友人进行速写画像,让人印象深刻。之所以如此,也在于他用民族品格来打量这些人物,从而使得他们显得立体而丰富。比如悼念革命家李尔重,诗人用“你是条奔腾的河,你是一团不灭的火……”对其光辉的一生进行概括,让人无限追思;追悼著名诗人曾卓,他抓住“雄鹰”“老水手”“巨树”进行表达,将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具有民族品格的诗人活画出来,感人至深。悼念黄曼君教授——“您像一颗不灭的星”;悼念诗人野曼——“你是一座桥”,让人过目不忘。即便是观赏青年山水画展,诗人也由衷赞叹他们是“一群展翅的雏鹰”,听刘斌音乐会,用“你是一只神奇的鸟”进行概括,对于老朋友孙朝成,则用“你是一匹来自北方的骏马”进行点赞。这些诗句,一方面活画出友人的面目,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身上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民族精神既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特质,也是当代个体中国人的自我写照。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能够五千年奔腾不息。这些立体的当代中国人,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