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流浪地球》预示中国正在大步找回自信

作者:江宇 来源:经略网刊

有论者说,看《流浪地球》可以高兴两次,一次是看电影本身,一次就是看有些人气急败坏,他们不让别人谈意识形态、上纲上线,其实自己是最上纲上线的,这其实标志着正能量的不断上升。历史已经进入新时代,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值得期待,值得奋斗,值得高兴!

《流浪地球》成为文化热点绝非偶然。电影是大众文化载体,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无论是否承认、是否愿意承认,电影《流浪地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部科幻片本身,而是预示着中国文艺界正在找回缺失已久的自信,预示着中国更加自信的新时代加速到来。

未标题-1.jpg

最重要的是回答了“能不能、敢不敢”的问题

笔者作为科幻迷,看完《流浪地球》大喜过望。这种喜悦,首先源于对原著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的关心。我和许多读者一样,认为《三体》达到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改编成电影一定可以超越好莱坞。但是,当时《三体》的读者又几乎都认为,中国导演拍不好《三体》。《三体》贴吧最热的一个帖子就是“求求那些编剧导演,千万别拍《三体》影视了,你们拍不出来的,毁了读者想象中的形象。”但是,让外国来拍,一定会改掉其中的中国元素,甚至改变主题。于是,《三体》的读者们就处在这种既想看《三体》电影、又怕被中国导演糟蹋了的矛盾心理中。毋庸讳言,当时的影视界,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低劣制作、三俗文化盛行,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未标题-1.jpg

而《流浪地球》在2019年横空出世,则很大地消除了这种担心,影迷们期盼的那一天意外提前到来了。尽管《流浪地球》还有很多不完美,但是一下从“中国人拍不出真正的科幻”变成了用好莱坞的标准挑剔《流浪地球》,这本身不就说明中国已经和世界并肩了吗?

实际上,文化自信和科技创新一样,首先要解决“能不能、敢不敢”的问题,《流浪地球》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电影上映之前,网上主流的预测是不看好的,理由包括“这点投资根本做不起大特效”、“中国编剧没水平改编的比原著还好看”、“几个新演员有什么演技”,等等,甚至说“只能打爱国牌”了。事实则让这些预测不攻自破。

其实,在当今中国的很多领域,都存在这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的实力或者潜力是可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但是由于长期落后而导致的自卑心理,也由于西方国家在技术标准、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导致我们不敢自信、不愿打破西方的垄断,不敢奋起一跃、捅破那层窗户纸。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时候,在很多领域都要打破这种迷信,这就是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的,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虽然这是一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但首先要敢于打,才能敢于胜利。如果连敢打都不敢打,怎么可能胜利呢?

正如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所说的那样,“胜利的信念是从斗争中得来的”。《流浪地球》中,刘培强、刘启最终力排众议建议联合政府引爆木星,是出于这种信念。电影主创人员在资金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没有迷信好莱坞“3亿预算才能做出来特效”的洋教条,也没有被西方的技术权威所吓倒,而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从零开始,用被观众昵称为“大炼钢铁”的方式打造出这部精品,也是出于这种信念。——吴京说:拍烂了总比没拍强!

看着电影主创人员的回忆,不禁让人感慨——这多么像当年大庆石油工人、“两弹一星”和“运十”大飞机的研究人员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气概呀。我们的大飞机,不就是在层层封锁中从手工打造零件、土法上马,一步步造出来的吗?《流浪地球》的创作过程,正暗合了中国许多领域科技创新的过程。既然请不起国际一流的设计师、特技团队(这好比西方的技术封锁),那么就自己动手,从概念图开始设计,请院士专家协助(这好比土法上马、自主研发),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费劲时日、而且导演和主创人员自己贴钱(这好比新技术研发初期无法盈利),不仅做出了接近好莱坞的效果,而且培养了技术团队、积累了研发的数据和经验(这好比自主研发能够带来长期的外溢效应)。

当然,自信不是盲目的。一部电影是偶然的,但其成功的土壤却是必然的:十八大以来对意识形态领域重手整顿,大量靠“流量明星”炒作牟利的文化垃圾被赶出荧屏,为好作品脱颖而出创造了空间;中国经过70年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这才有条件用工业设计的思维做出“硬科幻”;中国的观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已经在近年来的伟大斗争中越发的树立了民族自信,这才能够接受、欣赏并且主动传播《流浪地球》这种充满自信的作品。有这些条件,不是《流浪地球》,也会有其他的好作品脱颖而出。而一旦走出第一步,自信就建立起来了,可能性就会不断转化为现实性。

敢于把中国的好东西大声说出来

《流浪地球》能够成为划时代的文化现象,就在于她敢于理直气壮地、毫不畏惧地、而又有理有据和令人信服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当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讲述给世界,让中国电影终于重新成为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卑的载体。所以,它在形式上是好莱坞的,但在主题和内容上又是反好莱坞、超过好莱坞的。

中国电影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建国前,大量电影成为救亡图存的号角和灯塔,《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电影的插曲。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普及革命传统、弘扬新社会风尚的主力军,出现了《红色娘子军》等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剧目,以及《决裂》、《春苗》、《大决战》等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现实斗争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是自信的,但是,由于中国道路的特殊性,这些作品并没有同当时国际主流的文化产生对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引入西方的积极成分,但客观上也形成了对西方的迷信、对中国文化的自卑。这一时期许多知名文艺作品,为了在国际上获得影响,都选择展示中国落后、愚昧的一面,以获得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其典型就是电影《红高粱》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丰乳肥臀》,这当然不利于西方世界全面认识中国。在国内还出现了《河殇》这样数典忘祖的逆向民族主义作品。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出现了《卧虎藏龙》这种以武术等传统国粹为主题的影片,也得到西方欢迎,因为其完全不构成对西方主流文化的竞争,但其所展示的内容和当代中国没有多少关系,至多满足西方人香格里拉幻想式的猎奇和消遣心理,远远不能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而《流浪地球》则不仅敢于正面展示中国文化中优秀成分,而且敢于表现中国文化可以超过西方。这是其划时代意义所在,对此,已经有许多评论,总结起来就是,“小破球”(导演对电影的昵称)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并且认为这些文化能够比西方文化更好地解决人类将来可能遇到的重大危机。

据介绍,最初该片创作者也拿不准主题,但在去美国“取经”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西方的灾难片,在地球毁灭面前,清一色采取的是逃亡行动,选择少数精英,通过飞船逃离地球。而中国人则选择带领几十亿同胞一起拯救地球。这恰恰是西方的“诺亚方舟”和中国“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区别,个人优先和精英主义,同家国情怀、以人为本形成了对比。

第二,西方的灾难片,套路几乎都是孤胆英雄以一人之力拯救地球,而《流浪地球》则是采取集体大协作的办法——直径33公里的巨大行星发动机、10000台发动机统一行动、接近木星时几万辆运载车一声令下饱和救援,最后成功点燃木星,也不能说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的功劳,而是由中国倡导,多个国家的救援队共同实施,缺一不可。这不就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体现么?这两点是导演在同美国同行“取经”的时候发现的两国文化的不同,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的体现。

除此之外,我认为该片还在两点上突出了中国的自信:

第三,好莱坞大片往往在关键时刻总是美国人拯救世界。而《流浪地球》尽管被一些人称为“中国拯救地球”,但这是不准确的,此片中拯救地球的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共同体,是“全球联合政府”这个在美国大片中没有出现过的机构。虽然没有正面介绍“全球联合政府”的结构和体制,但从情节来看,显然这个政府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能力。这就是“全人类的命运,由全人类共同决定”,这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而超越了狭隘的“美国优先”或者“中国优先”的论调。

未标题-1.jpg

有些评论,用“民族主义”给《流浪地球》贴上标签,然后批判一番,这种宣传上的偏差,或是出于误解,或是出于故意。这完全类似于关于“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读。实际上,中国的国际观和美国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反对霸权主义,自己也不称霸,而是要构建一个大同世界。共产党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也就相信“地球人自己拯救自己”,这才是《流浪地球》的主题,而不是有论者所说的狭隘民族主义。

第四,从哲学世界观上看,西方灾难片多数宣扬的是“末世思维”,认为历史是有终点的,人类改变不了历史,而只能在历史面前逃避,这是一种“历史终结论”。而《流浪地球》的故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即使在地球毁灭的前途面前,人类完全可以能动地改变历史。特别是在联合政府已经宣布流浪计划失败、大多数国家的救援队打算放弃时,是中国人为了渺茫的希望而付出全部努力,结果改变了历史。

这多么像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多么像共产主义者“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信念呀。近代以来,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如果不能打破各种各样的宿命论、历史终结论,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中国就没有今天。而这种信念,必然伴随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经典的大团圆结尾,《流浪地球》的结尾是以英雄烈士的牺牲,换来几十亿人类的新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上述几点,其实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同时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分,表现在电影的许多表现手法上。

可见,《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够出人意料的创造票房奇迹,就在于它能够把中国文化中最好的精华挖掘和总结出来,奉献给观众。之所以在立意上超越了好莱坞,就是因为主创者脚踏着中国的大地,如果没有天下大同文化的浸润,没有对愚公移山的理解,没有经历过深刻的社会革命,没有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的记忆,就写不出来这样的剧本。

有评论笑谈,以前拍不出来好电影,总怪广电总局审查,以后再也不能怪审查制度了(不光电影,其他领域亦是如此)。以前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不敢理直气壮宣传自己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相反为了取悦西方而自轻自贱。《流浪地球》则说明,民族的、本土的就是科学的、崇高的,最终也是世界的。

更令人高兴的是,投资人和主演吴京是70后,导演郭帆是80后。这预示着,这一代文艺人已经走出了历史的沉重,走出了伤痕文学的套路,以更自信的姿态站到了历史舞台上,这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和长治久安,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应当重视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讨论

最近,《流浪地球》在中国的网络上,已经成为热议、争论、辩论的焦点,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文艺,特别是流行文艺,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和政治向来是不分家的,“就电影说电影”是不存在的,不管是否承认,文艺都会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生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艺,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都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校正文艺工作的方向。

《流浪地球》是近年来文艺界出现的新气象,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自信加速复兴的产物。也正是因为文艺的这种重要性、敏感性,也正是因为《流浪地球》展示的自信,所以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讨论的主流是健康的,《流浪地球》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好评,在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密集营销的情况下,取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这是用票房投票的结果,表明中国社会的主流对《流浪地球》宣传的价值观是认可的,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自信正在逐步建立并强化。

同时,也有一些对《流浪地球》的负面评论,对此应该分类来看。

一类是对影片在情节、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是完全合理的。正像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完美一样,《流浪地球》尽管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缺陷也是明显的,在科幻元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人物塑造、情节自洽上都还可以改进。

但是,另一类则是“为黑而黑”,有的媒体出于自己预设的价值观,凡事对于说中国好的东西都要反对和抹黑,甚至为了抹黑,已经到了不顾事实、没有底线的程度;有些群体出于对爱国主义的反感,就是因为影片的主题包含中国人拯救世界、主演是曾经出演过《战狼》的吴京,就先入为主地给予差评。这些固然是媒体和观众的自由,但是也反映了目前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现实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从跪下去到站起来,这个巨大的转变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接受的,思想上的僵化、利益上的固化,都会导致这样的行为。对此,还是应该鼓励充分的辩论,让错误的观点自我暴露到阳光下,(这次某知名影评网站就出现了大量给《流浪地球》打一星的评价,远超过普通电影评分的分布规律),最终就一定能邪不压正、扶正祛邪。

有论者说,看《流浪地球》可以高兴两次,一次是看电影本身,一次就是看有些人气急败坏,他们不让别人谈意识形态、上纲上线,其实自己是最上纲上线的,这其实标志着正能量的不断上升。历史已经进入新时代,像《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值得期待,值得奋斗,值得高兴!




//www.pegstown.com/wzzx/djhk/wypl/2019-02-12/5503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