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归于个人,债务属于集体?
——兼谈茹志鹃和王安忆笔下的文工团
何翔
编者按
2017年岁末,电影《芳华》一时间成为近期华语电影里重要的话题作品,而影片中对于文工团岁月的描绘也引发了许多争论。保马今日特此推送何翔老师的文章《<芳华>归于个人,债务属于集体?——兼谈茹志鹃和王安忆笔下的文工团》。文章认为在严歌苓和冯小刚对于“芳华”的感伤怀旧里,缺失了“集体”的位置,并将个体的情感和命运放到集体的对立面,并在“亏欠”中探讨人与集体、人与人的关系;而在茹志鹃和王安忆对于文工团的书写里,集体与个人是唇齿相依的,文工团是有人情味的,每个个体都把具有包容力的集体视作自己的“家”。因此可以说,在现代中国的历史道路上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不应忘却和背叛的。
文章原载于《文汇报·文艺百家》,感谢何翔老师授权保马推送,并感谢其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2017年岁末,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冯小刚电影《芳华》在全球上映,成为这一年华语电影里重要的话题性作品。何谓芳华?“芳华”,这两个美好的汉字, 从视觉、嗅觉和听觉方面都具体化了“青春”。青春终归要走向迟暮,而“芳华”则要把流逝的岁月固定下来,为时间赋形。比如,当我们说“青春易逝,芳华永驻”,“芳华”就沉淀了形式上的美感,从而指向一种永恒的价值。在电影《芳华》的片头和片尾,伴随字幕滚动而响起的都是电影插曲《绒花》的旋律,这大概是导演在向观众交待片名“芳华”的历史起源。1979年,张铮、黄建新的电影《小花》全国展映,陈冲凭此片获得电影百花奖。银幕上,伴随“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抒情旋律,出现陈冲的特写,她梳着黑亮亮的辫子、有一双忧愁的大眼睛,从此就被定格为家喻户晓的“小花”。然而,电影的情节结构实际上来自两朵“小花”在战争年代的交错和相认,除了清丽婉转的赵小花(陈冲饰),还有“粗中妩媚”的女游击队长翠姑(刘晓庆饰)。如果说前一朵“小花”吐露的是人之常情,那么后一朵“绒花”浸染的则是英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