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刘仰:泪水,再吝啬也要流--电影《惊沙》折射出信仰的力量

作者:刘仰   来源:江南app网址   

    前天下午流了不少眼泪,想忍住,想不让人看见,但是没用。全场几百号男女老少,没有不流泪的,穿制服的军人也一样。这是一个特殊的场合,我参加了电影《惊沙》的首映典礼,男主持人是朱军。朱军主持的时候,忍不住叫人送来纸巾,擦拭自己的眼泪。在这个场合,不论铁石心肠的男人,还是柔情似水的女人,都在流泪。所以,让泪水流吧,因为很久没有流泪了。

 



电影《惊沙》海报


    《惊沙》讲的是红军西路军的故事,故事主线是西路军的亲历者、幸存者秦基伟上将在那段惨烈岁月的经历。周日我接到邀请,去八一厂看片,但我正好有事,未能前往,所以,对该影片的完整剧情缺乏了解,殊为遗憾。好在我以前在各种史料中接触过西路军的历史,对西路军悲壮的命运还不算太陌生,看了片花和剧情的大致介绍,对全局的总体精神还能体会。首映典礼的现场,主创人员、幸存者的讲述,也一再感动着我。

 

电影《惊沙》海报

 

    西路军是红军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失败,在近5个月时间里,2万多红军将士战死或被俘后遭杀害的超过一半,其中包括很多中高级将领,例如时任红军五军团副总指挥、兼任十三军军长的董振堂。董振堂牺牲后,国民党割下他的头颅,挂在高台县城墙上很多天。至今,遗体也未能找到。西路军还有当时唯一全部由女兵组成的成建制部队,这些女红军战士作战极其英勇,幸存者的遭遇也极其令人伤感。国共合作后,收容了一部分被打散的西路军战士,但还有一些散落西漠。

 

红军高级将领董振堂

 

    西路军的失败原因有好几项值得总结,这里不展开讨论,只说其中一点,就是轻敌,对形势估计判断失误。西路军西渡黄河时,只带了几天的干粮,原以为可以就地解决给养,但是,河西走廊除几个重要的“绿洲”外,大都是人烟稀少之地,就地补充给养非常困难,并且缺乏水源,红军难以施展游击战的特长,也难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能够补充给养的“绿洲”城镇,都在投靠国民党的马家军手中。而且,马家军都是骑兵,红军几乎都是步兵。然而,即使在如此严酷的条件下,寡不敌众的西路军依然歼敌2万余人。电影《惊沙》中有一句台词:这里除了烈士,只有战士,没有伤员。这句话是当年一句最真实的话。

电影《惊沙》剧照

 

    西路军的事迹,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未能获得正确的评价,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宣传,差不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共和国元帅徐向前曾经是西路军的总指挥,有人评价他说:“几十年来为顾全大局,他面对种种误解、责难,甚至诋毁,或缄默不语,或不得不说违心话”。直到晚年,徐向前元帅才花了三年多时间写了一部回忆录,其中列出专门章节,讲述西路军的历史。因此,每每读到西路军的历史,总是让人唏嘘不已。电影《惊沙》可以说是第一部真实再现西路军历史的影片。据主创人员介绍,他们当初都不知道,这部电影拍摄完成后,能否公映。然而,从试映的效果看,这部电影感动了所有的观众,包括很多在校的大学生。我即便还没有完整地看过这部电影,在首映典礼上,看到一些片段,也让我难以止住自己的眼泪。

老红军王定国在电影《惊沙》首映典礼上,送给女主演国歌一顶八角帽。

 

    然而,在首映典礼上,我发现,有一些特殊的人没有眼泪。例如,西路军幸存的女红军战士,98岁的王定国老人。也许,她们的眼泪早已流完了,也许,真正的战士从来不流泪。这么一个矮小瘦弱的女性,谁能想象,当年曾经是浴血奋战的勇士?但她确实就是。

 

西路军幸存者之一,老红军王定国


    电影《惊沙》的首映典礼,今晚19:30在CCTV-6播出,几天后将在影院上映,建议大家带着家人一同前往观看。在当今中国,《惊沙》能够完成拍摄并且公映,不仅仅只是因为真实再现西路军历史这样一个价值,而是有更广大和深远的意义。当年,年轻的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不惜生命、浴血奋战,关键就在于他们有坚定的信仰。虽然西路军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是,他们配合了河东红军和中央的行动,他们的信仰绝没有失败。这一信仰在幸存者和其他红军战士身上继续延续和光大,直到最终的胜利。西路军的失败,也正是由于强大而坚定的信仰,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感人,更加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可以简单总结说,这一信仰的本质就是,要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面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我常常会想,如果今天的人们同样拥有这种信仰,有时候,哪怕这个信仰还有一丝尚存,很多事情也不至于落到难以收拾的地步。从更长远看,中国要重新成为世界强国,也必须有坚定的信仰。虽然技术和实力都不可缺少,但是,在技术和实力同等的条件下,信仰就是制胜的关键。精神不能代替物质,但精神的力量是物质绝对无法超越的。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朴实,也非常实在,这是真理。



//www.pegstown.com/wzzx/djhk/wypl/2013-05-01/457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