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六评《沧海》:呼唤航母时代,珍惜民族血性

作者:司马平邦 来源:江南app网址

六评《沧海》:

呼唤航母时代,珍惜民族血性

司马平邦

从一个军事迷的角度《沧海》,其实别有一番意义。

这部电视剧至少告诉我们中国海军现在真实的情况到底怎样的,网上有很多军事迷,他们对电视剧的关注和评论家的视角不一样,他们更关注《沧海》的军事价值。很多人通过它了解到了“被传说中”中国海军军史上的英雄,也了解到了海军的建制、军服、舰艇武器的发展,最让我欣喜的是本剧对“86海战”的详细描述,不过虽然电视剧已经为此付出很大心血,但它仍然是电视剧式的小屏幕的,如果能用电影来表现那一段则会更感染人,所以,盼望这段故事能被拍成电影表现出来;还有关于核潜艇长波台的建设过程,其实此前连核潜艇的建造经过都是模糊的,《沧海》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善莫大焉。

《沧海》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对中国海军战术、战略的解读有史记的价值,中国海军从创建到挣扎,再到和平时期,以及和平中的忧患,战略轨迹怎样,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尤其现在索马里海域出现了“德新海”号事件之后,中国海军的战略与战术已经是和平时代中国百姓最大的聚焦之一,可喜的是,《沧海》对战术战略的表现是很准确的,是合乎普通国人心声的。

另外,我认为《沧海》是对中国航母的一种呼唤,我说它是中国海军“前航母时代”的最后一部史诗,意义也在于此,今年的两次大阅兵,给军事迷们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还没有自己的航母,这也是我看着《沧海》心存之憾。

关于国家的强大,《沧海》也留有让人回味的潜台词,其实,清朝后100年,中国也是很强大的,清末的国家GDP曾是英国的9倍,1894年慈禧太后办60大寿的时候中国不是没有钱,但她拿出430多万银两去修颐和园了,这直接造成了国家军力的无以为济,而在《沧海》里也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了一些类似的东西,比如1980年代后国家对海军投入的不足给军队带来的困惑,这是很现实也很深刻的潜台词,我相信明白的人会读懂的,所以,我觉得《沧海》不仅是小文人式的忧患,更有家国天下的大情怀,看剧的时候有的时候很高兴,有的时候也会感觉很悲凉,到现在我们也在呼唤中国要强大,但什么代表强大,至少这部剧告诉我们繁荣是不是强大。

尤勇饰演的刺刀司令王山魁这个形象在剧中越来越高处不胜寒的,他从草莽英雄――李云龙式的,到中国海军的将军,每天都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反映了海军的现状,这是现实的,电视剧里的后期将军服里包裹的王山魁总让我觉得他很孤独,也或者也是在说中国海军的孤独。

《沧海》里何政军饰演的马建成有一句最精彩的“反话”:中国海军兵败太平洋的日子不远了!8月1日我在凤凰卫视做南海问题的节目的时候,在所有的嘉宾做结束感言时我就特意提到这句话。马建成身上表现了很清醒的知识分子思维,是一个充满着大战略思想的智者。

有位身在美国的华人兄弟,我很早介绍他看《沧海》,前几天他在新浪上看了,他打电话来说最喜欢的人物还是马建成,我问他为什么喜欢马建成,他给出的答案和我们我想法不一样,他马建成感动他的是他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知识分子,这哥们儿在海外呆了快30年,和马建成有相同的经历,所以他现在觉得中国知识分子里马建成这样的血性太少了,当年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的年轻时代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马建成最准确的诠释了这些人。

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刚刚离我们而去,有血性的中国知识分子又少了一个,这时守在电视机前看《沧海》你会觉得有点儿凄凉。



//www.pegstown.com/wzzx/djhk/wypl/2013-05-02/1869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