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周喜俊:中国第一家民办抗战纪念馆里的故事

作者:周喜俊 来源:江南app网址

让红色历史代代传承

(报告文学)

周喜俊

李化璟老人在讲解

初冬的一场大雨,又刮了一夜的西北风,让太行深山区的气温骤然变冷。晨光刚刚爬上窗棂,李化璟老人就起了床,他怕惊动熟睡的儿子李春明,没有开灯,摸索着下床去衣柜里找棉衣,一不小心还是弄出了响动。

李春明被惊醒了,伸手拉亮电灯问:“爸,大冷的天,您起这么早干啥?”

“天晴了,今天说不定有人来参观,我得去纪念馆打扫一下,做好准备。”李化璟老人说着已穿好棉衣戴上帽子要出门。

“爸,等会儿,我跟您一起去。”李春明麻利地穿着衣服。他没有说让父亲在家歇着,知道说了也没用。

2004年,李化璟老人放弃城里的闲适生活回到家乡,义务肩负起“井陉县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讲解员和清洁工的重任,多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丝毫懈怠。在井陉矿区工作的大儿子李春明心疼父亲,只能趁星期天节假日回来帮帮忙。

父子俩走出家门,往纪念馆方向走去。

雨过天晴,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红的太阳冒出山尖儿,映照在连棉起伏的太行山上,远远看去就像一幅壮丽的山水画。李化璟眯着眼眺望远方赞叹:“多美的景色啊!让子孙后代记住,这大好河山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就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李春明默默点头,他明白,这正是老父亲精心守护百团大战纪念馆的初心和使命。

李春明为参观的小学生讲解

井陉县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由旧址和新馆两部分组成,旧址在半山腰,是当年聂荣臻司令员指挥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的农家院,上去要攀登几十级台阶,还要走一大段斜坡路,地面全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成,打扫起来费时费力。新馆在离旧址不远的斜坡入口处,是一座二层小楼。

父子俩走到新馆门口,李春明说:“爸,您就别上去了,我去打扫那边。”

李化璟犹豫了一下,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又有些不放心地叮咛:“昨夜风太大了,树叶肯定落了一层,你要打扫仔细些,石头缝里的树叶用手捡出来,每个房间的照片都要擦拭一遍。”

“爸,您就放心吧,我知道!”李春明边说边大步往上走,心想,这么高的坡,城里来的年轻人上去一趟都累得气喘吁吁,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要打扫两个地方的卫生,还要为游客做讲解,有时一天来来回回要走好几趟,可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累,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刚开始李春明不理解,李化璟告诉儿子,他对这座纪念馆的感情,不仅因为聂荣臻司令员在这里指挥过百团大战,更重要的是这里留存着一段值得世代传承的红色历史,这是多少钱都买不了的宝贵财富。

1940年夏末初秋,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作柱,公路作链,碉堡作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日军在中国的占领区,使其成为他们“南进”的后方基地。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阴谋,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

井陉,位于太行山东麓,横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边区,是晋冀咽喉要地。正太铁路横贯全境,是日军自诩的“生命线”,井陉煤矿也在域内,是日军侵华“致命的燃料基地”。

洪河漕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四周群山环绕,进可攻、退可守,成了百团大战正太铁路破袭战前方指挥部的首选之地,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聂荣臻就住在这里的一座民宅坐镇指挥,八路军105个团在五千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出击,以势不可挡的威力,攻克天险娘子关,占领井陉煤矿,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交通战和经济战的总攻袭”。

八路军攻克井陉煤矿后,在清理战场时,从一座着火的小木屋救出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四岁的美穗子和她不满周岁的妹妹。按照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两个孩子送到了洪河漕村的前线指挥部。聂司令员精心照顾两个弱女,还给襁褓中的孩子找了奶妈。在指挥部停留期间,美穗子总是跟在聂司令员身边,用小手紧紧抓着他的马裤,好像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慈父。聂司令员为了不让这对小姐妹流落异国他乡,给日本军官长和众士兵写了一封亲笔信,痛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残暴行径,对美穗子小姐妹表示深切同情,希望把她们送回亲属身边抚养成人。并表达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民兵李化堂带着聂司令员的信用箩筐挑着美穗子小姐妹,把她们安全送到了日本军营。

这次战役,华北敌后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浴血奋战,切断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路,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聂荣臻司令员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也成了中国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佳话。

聂荣臻司令员手牵日本女孩美穗子(沙飞摄)

新中国成立后,洪河漕村人过上了宁静的生活,百团大战前线指挥部也恢复成了民宅,但这段历史是村里老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1984年,六位老党员在一起谋划,想把这段红色历史展示出来。六位老人中李化民、李化瑞、李化卿、李景堂参加过百团大战支前工作。许永堂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役中英勇杀敌,曾任炮兵营营长,在上甘岭战役中耳膜震坏,转业后回到家乡。年龄最小的李风当年是儿童团团长,带领全村儿童为指挥部站岗放哨。他们对这段历史有着特殊感情,认为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更不能忘记历史,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经历过什么,才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位老人和村干部商量,想搞一个百团大战纪念馆,村干部觉得这是好事,可村集体没有钱。他们便自筹资金,先购买下百团大战指挥部那座民宅,然后开始搜集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发动村民捐献当年指挥部用过的实物。他们的善举,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村民的热情支持。因年代久远,要把资料和物品收集齐全并不容易,经过九年的不懈努力,“井陉县百团大战展览室”终于在1993年3月8日正式开展。

这是我国第一家民间战史展室,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也唤起了更多人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六位老人终于了却了一个心愿,他们义务肩负起展馆的管理工作,每天轮流打扫卫生,给游客做讲解。这里不仅成了探寻百团大战的源头,也成了村民教育子孙后代的课堂。

光阴似箭,转眼十年过去,当初创办展室的六位老人三位先后去世,另外三位体弱多病,已无力做纪念馆的管理工作。这种状况不仅让村干部们着急,也牵动着另一位老人的心,他叫李化璟。

李化璟1933年腊月生于洪河漕村,他家的老屋就在指挥部的下方。百团大战打响时,他刚满七岁,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工作,在学校教过书、当过校长,在政府机关当过干事、科员,在公路建设工地当过总指挥,在企业担任过厂长、书记。当年六位老人自费创办百团大战展室的事,让他非常敬佩,觉得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很想参与进来,因当时还有工作,不能如愿。退休后,又逢老伴儿身患重病需要照顾,让他再也无法脱身,这也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老伴儿去世后,李化璟执意要回老家。儿女们极力反对,大儿子李春明说:“爸,您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都七十出头的人了,回去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老屋,还要自己洗衣做饭,我们也不放心啊。您要是嫌在家里闷得慌,想去哪儿旅游,我放了假陪您去。”

李化璟理解孩子们的心情,他说:“我是1949年入党的老党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在外边工作这么多年,没有时间和精力帮村里做事,现在虽说老了,可身子骨还硬朗,回老家发挥点余热,是我最高兴的事。你们要是孝顺,就遂了我的心愿。我能照顾好自己,不用你们操心。”

儿女们拗不过他,只能顺从。

当年创办井陉县百团大战展室的六位老人

2004年,李化璟回到了洪河漕村,村干部们正愁纪念馆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突然回来这么一位在外工作多年的文化人,非常高兴,马上登门拜访,试探着问他能不能接替纪念馆的工作,需要多少报酬?李化璟当即满口答应,并明确表示:“义务管理,分文不取。”

就这样,李化璟接过了纪念馆的工作,他既是馆长、管理员,又是讲解员和清洁工,每天虽然忙碌,却乐此不疲。

最让李化璟着急的是纪念馆珍贵资料的抢救。他在外边工作几十年,不管在任何岗位,做事都认真负责,追求尽善尽美。百团大战指挥部旧址是过去的农家院,房屋低矮狭窄,室内阴暗潮湿,好多珍贵照片就用图钉直接钉在了土墙上,有的破损严重,有的已经褪色,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李化璟拿出展馆改造方案,找村干部们商量,如何抢救这些珍贵史料?大家也觉得这事确实很急迫,可改造展馆是需要资金的,村里实在拿不出钱,李化璟只好自己想办法。他跑到工作过的平山、井陉、矿区,找老朋友,托老同事,磨破嘴皮,寻求帮助。有人说,老李过去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为自己的事从来不求人的,这么大岁数了,放着清福不享,为村里纪念馆的事四处磕头作揖,这是图什么呀?

是啊,图什么呢?他想,当年创办展览室的六位老党员又图什么呢?把这段红色历史传承下去,让后人记住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来时之路,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李化璟用执着的精神,终于募捐到三千多块钱。他用这些钱把所有纸质资料和照片送到石家庄,找技术最好的专业门店,通过清洗、整修、翻拍、压膜一系列技术手段,把一张张珍贵照片基本恢复了原貌。之后又从井陉矿区请来专业的装修公司,制做了存放照片的铁框架玻璃展窗,将展室内所有设施进行了改造,既提升了档次,也对这些珍贵照片做了永久性保存。看着焕然一新的展馆,他心里特别舒坦。

200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百团大战美穗子获救65周年,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新馆正式开馆,这座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米的二层小楼,由井陉县委县政府与日本友人共同筹资建造。

展室内大部分老照片,均是著名战地记者沙飞当年在现场拍摄的,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历程,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院内聂荣臻司令员手牵四岁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的汉白玉雕像,与室内日本侵略者残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照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人道主义的博大胸怀。

新馆投入使用后,李化璟要管理两个馆,工作更加忙碌,可他还在不断为自己加码,稍有空闲就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抗日战争史料,为的是让展馆内容更加丰富。他还虚心向研究党史、抗战史的专家学者请教,只要发现新线索,不管多远的路,也不辞辛苦去搜集。

2016年,他听说在河北师范大学有沙飞抗战摄影展,专程跑200多里路程去参观展览,还想法和沙飞的女儿王雁见了面,向她讲述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的情况,希望得到更多的史料。83岁的老人不遗余力传承红色历史的执着精神感动了王雁,她不仅破例允许李化璟翻拍父亲的照片资料,还将布展设施无偿捐赠给了纪念馆,李化璟激动地连声致谢。

在李化璟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纪念馆拥有30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66件历史实物。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李化璟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将所有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整合,按照历史原貌重新布展,内容分为“抗日烽火遍地燃、百团大战震敌寇、中日友好谱新篇”三大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事迹,补充了美穗子来中国“寻亲谢恩”的感人场景,让整个展厅布局更合理,内容更清晰。

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院内聂荣臻手牵美穗子雕塑

李化璟刚回村那几年,儿女们担心他的生活,经常轮流往家里跑。大儿子李春明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来一趟,给父亲送些食品衣物和日用品,帮他搞搞卫生,做做家务,并没有介入纪念馆的工作。

一天晚上,李春明把饭菜做好端上桌,看老父亲有些疲惫,想陪他喝两杯酒解解乏。等他洗好酒杯进来,发现老父亲靠在椅背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半块馒头。他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滚出眼眶。此时他才意识到,父亲一个人管理两个馆实在太累了,应该帮帮他。

从那天开始,李春明每次回来,都主动去纪念馆帮着打扫卫生,做些维护方面的工作,有时也跟着游客听听父亲的讲解。耳濡目染,他逐步对纪念馆有了一种特殊感情。

那年国庆假期,纪念馆来了好多参观者,有小学生、中学生,也有结伴而来的大学生和机关干部。新馆内容丰富,全部讲解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李化璟只要开始讲解,就好像置身于炮火纷飞的战场,两眼放光,声如洪钟,他声情并茂的讲解,感动着一个个游客。一场讲解下来,却累得浑身酸软,只好依着门框休息片刻。下一拨参观者进来,他又精神十足去讲解。

有一次,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儿跟着妈妈参观完展览,特意跑到李化璟面前,庄重地举起右臂敬了一个少先队礼。李化璟站直身子,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老一小谁都没有说话,可这一幕,却让李春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那一刻,他理解了父亲的坚守,老人没有当过兵,但每当进入展馆讲解,就进入了战士的状态,也许在他心中,这里就是他要坚守的阵地。把红色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让更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意识,是他余生最欣慰的事情。

2016年,李春明也到了退休年龄,他年轻时当过四年兵,身体素质好,做事雷厉风行,再加上头脑灵活,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是大家公认的“能人”,不少单位想高薪聘请他。李化璟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那求助的眼神让儿子明白父亲心里在想什么。

当时正赶上井陉县一场洪灾,洪河漕村成了重灾区,纪念馆旧址因房屋漏雨急需维修,新馆室内也进了水,需要清理布展。父子俩经过多日的忙碌,总算把一切安排就绪。

那天晚上,父子俩正在吃饭,李春明的手机响了,是一个朋友想高薪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去干。李化璟两眼直勾勾瞅着儿子,含在嘴里的菜忘了咀嚼。李春明挂断电话,微笑着说:“爸,您放心吧,我不走了。”

“那你怎么还跟人家说考虑考虑?”

“人家也是好意,我一口回绝显得不好。明天我就给他回复,说我家老爷子离不开我,以后我就帮他管理纪念馆了。”

李化璟高兴的像孩子一样呵呵笑着说:“拿酒去,咱爷俩儿喝两盅。”

李春明说:“爸,你不是不让我喝酒吗?”

“今天高兴,破个例,庆祝一下。”

那天晚上,李化璟睡得特别踏实。听着他均匀的鼾声,李春明心想,老爷子终于放心了。

从此,父子俩共同管理着纪念馆,李化璟负责新馆,李春明负责旧址。

2022年,李化璟已经90岁高龄,李春明全部接替了父亲的工作,义务肩负起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和讲解员的重任。李化璟老人虽然不再做讲解,仍放不下心心念念的纪念馆,经常上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儿子传授一些讲解的经验。

如今这里已成为“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李春明说,他会像父亲一样,守护好这块阵地,把红色历史传承下去。



//www.pegstown.com/wzzx/djhk/jswx/2023-12-04/8526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