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陈惠方:我为老区减贫致富献余热

作者:陈惠方 来源:江南app网址

我为老区减贫致富献余热

陈惠方

今年(2017年)八一节刚过的的一天下午,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偏僻小村——白鹿村,显得格外热闹。悬挂在村头的“热列欢迎老军人回家过八一”的横幅标语,迎风招展。这天,有着“扶贫状元”之誉的河北省军区纪委原副书记白振伍和我,作为白鹿村的“荣誉村民”,按惯例,来到白鹿村同村民们欢庆八一节。村民们又拉手,又问好,高兴得合不拢嘴。老支书丁占军,边给我们倒茶水,边说:“感谢你们仨老军人20年来一直对白鹿村的关心牵挂!”提起白鹿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村民们一个个感动得眼眶里泪花儿直打转。

20年前的一个春天,笔者随同“希望将军”赵渭忠和有扶贫状元之称的原河省军区纪委书记白振伍,来到赞皇县白鹿村捐资助学。河北省赞皇县是个有名的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有“冀西十三县,赞皇是模范”的美誉,但因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赞皇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年,我们到这个县时,看到这里大部分学校的孩子,依然还是在“土台子、土桌子、土围子”里上学的情景,我们心里很不是兹味,我们仨在商量选点时,赵渭忠说:“我们捐助的这点钱,对于贫困县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咱还是找一个村吧。”此时,县扶贫办的同志拿出了一张贫困村的名单,供我们挑选,白书记瞅见救助名单上,有一个“白鹿村”,就颇为幽默地说:“我还是有点宗族思想,那就选姓白的这个村吧!”,及至进了村,才知道这个所谓的“白鹿村”,没有一个姓白的。我们走进这个村,资助了25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一年后我们又帮助村里建起了一座“希望小学”,从此,我们与白鹿村结下了“扶贫情缘”,20来年,我们仨常到这个村扶贫帮困,先后倡导和帮助白鹿村完成了修路、引水、建校、帮困和扶贫开发五大工程,使白鹿村脱贫致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提高,这个村先后被省、市表彰为双拥模范村、村民自治模范村、文明村、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201510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授予我们仨“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奖状和勋章。

20多年前的白鹿村,基础设施落后,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大山和溪流阻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村民主要靠种粮维持生计,是贫困县的贫困村。当我们帮助白鹿村建起了一所占地170余平方米的“希望小学”,使白鹿村告别了“破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办学历史, 让村民看到了希望的时候,这年的8月,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白鹿村,1100亩马上要收获的玉米,被大水一冲而光,看着大雨过后地里裸露的一片白花花鹅卵石,村民们欲哭无泪,忧心忡忡。我们仨闻讯赶到白鹿村,面对洪水肆虐后的一片狼藉,看着失魂落魄的村民,我们发誓要帮助乡亲们振奋精神,拔掉穷根。大灾过后,我们深入到362户村民家中走访,鼓励他们与灾害作斗争的勇气,并与村“两委”一起研究生产自救的办法。可由于支部班子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群众的愿望难以实现。“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支部!”为此,我们根据群众的呼声,积极向地方党委建议,为白鹿村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经过深入了解得知,退伍军人丁占军年富力强、敢闯敢干、群众威信高、深得人心。我们把丁占军的基本情况向乡党委进行反映,在换届选举时,村民们投票一致选举丁占军为村主任,并被上级党委任命为村支部书记。新的支部建立起来了,可往哪里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形成脱贫致富的远景规划,我们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健全一个党支部、培养一个致富带头人、援建一批扶贫项目、帮扶一批贫困家庭、制定一套扶贫机制“五个一”扶贫方案,很快稳定了村民的情绪,鼓起了大家的干劲。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白鹿村在支部书记丁占军的带领下,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坚持发展旅游业,先后建成了大葱、红薯生产基地、3000亩优质核桃基地和“赞皇贡枣”基地。丁占军一心扑在为村民脱贫致富上,在曾参与希望工程运作的陈作家的引导联系下,多次赴新疆推广枣苗嫁接技术,丁占军为了推广“赞皇贡枣”,就连自己的父亲去世也没有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富起来之后他不忘回报社会,他带领一家三代建立起了幼儿园,除了为本村服务外,还接收了周边11个乡镇230多名留守儿童。

太行山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水源奇缺。白鹿村也是背靠大山坡,缺少完善的水利设施,一年一季在山坡上种植的玉米只能靠天收成。怎样向险恶的自然条件宣战,把庄稼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先把村民的温饱问题解决掉?我们仨的心头一直盘旋着此事。我们仨到田间地头和农家走访,听取村民们意见建议,一个“摘掉靠天吃饭的帽子”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我们帮村民们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实施拦河筑坝工程。经过连续奋战,一座小规模水库宣告竣工。筑起了一条总长约600米的拦河坝,架起了2000米的低压电线,修复了10眼机井,村里从此用水无忧,着实让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更让村民们激动的是,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接二连三地到来。趁热打铁,我们又启动了“引水上山,开山造田”工程。我们每人带头捐助2000元,又多方募集20多万元“扶贫款”,全村上下奋战26天,开辟出了容量为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建成了3口高压泵井,安装了总长2600米的上山引水管道,硬是在千年荒坡上改造出了1000余亩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看着被洪水冲走的土地又回来了,村民们一度丧失的信心重新振作了起来,当甘甜的泉水流进各家各户时,人群沸腾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一些村民还买来鞭炮庆贺。丁占军说:“三位老军人帮我们把山泉引到帮村上,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心坎里。”

为了解决当时最为迫切的群众吃饭问题,我们从提高玉米产量着手,注意发挥科技优势,帮助村民稳粮增收。针对山区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我们围绕当地气候特点,制定了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的规划,我们协调省种子公司在白鹿村设立基地,1000多亩地全部改种“种子玉米”,提高产量3倍以上,每年全村增加收入80余万元,告别了国家救济粮,实现了自给自足。

要致富,先修路。白鹿村前,那条流淌了几千年的溪流,无情地阻隔了村民们与外界的交流,使村民们祖祖辈辈饱尝了无路之苦,外面的物资进不来,村里的货物运不出去;村民进出村子要淌水过去,发大水时,多次发生淹溺事故。行路难,严重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我们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帮助白鹿村修桥铺路。2002年,我们向军地有关部门求助,使该村修路工程纳入石家庄市属项目,136万元工程款到位后,动员全村男女老少参加义务劳动。在河滩上架桥、打桥墩,既是硬活,也是技术活,靠铁镐、洋锹已无济于事,必须有专业施工队才行,在当时不仅请不到,也请不起,我们带村支书丁占军到共建单位27集团军工兵团求助,经请示上级批准后,工兵团官兵利用助民劳动时间,出动人机,打桥墩、推巨石,全村老小齐上阵,经过3个月的奋战,终于在溪滩上架起了3米宽几十米长的“军民连心桥”,修起了通往山外的3米宽1500长连接赞昔公路的柏油路,圆了白鹿村民祖祖辈辈的梦想,村民们亲切地称这条路是“致富路”“军民连心路” 。而后,又修缮了“两委”办公室,翻新了大礼堂,硬化了400平方米的广场,完成了户户通3.7公里村内道路硬化。

我们体会到,“给了新衣会穿烂,给了钱物会用完”。要想让村民彻底扔掉“拐杖”,拔掉“穷根”,必须大力发展适合本村特点的产业。1998年,我们就开始帮村里建起了养殖、种植基地,确定了养鸡、养兔、种花、种药材等10个试点专业户,为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请来了石家庄现代农业科学研究所杜连恩教授,多次为村民义务培训和现场指导,丁月芹、丁发军等试点专业户当年纯收入就达到6000多元。中央20031号文件下发后,他们及时赶到村里,与“两委”干部一起学习,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形势,紧密结合村里的实际,制订了《白鹿村小康建设目标规划》,明确了实施“1311扶贫工程”,即建设1个花卉基地,以现有苗圃为基础,规模扩大至90亩,形成品种齐全的鲜花产、供、销市场;3个基地,包括大葱、红薯、核桃基地,迄今,已经建成800多亩大葱,每亩产1.3万斤,收益7000多元,300多亩红薯,每亩7千斤,收益6000多元,3000亩优质核桃已进入丰收期;建成1个旅游景点,开发距今1500多年的金山寺和疙针窑风景区;在环金山寺的丘陵上建成1个林果园。20多年过去了,“1311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做法曾被赞皇县委组织部加按语转发全县各行政村。

请进来,走出去,是我们引导白鹿村脱贫致富的又一“亮点”。针对白鹿村村民就业观念陈旧,宁可闲在家里,也不愿到外面打工赚钱的情况,我们引导他们通过各地的朋友给白鹿村村民培训技术、介绍工作,得知新疆需要枣苗培育技术人员,专门给时任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写信推荐白鹿村村民,前往新疆接种“赞新枣”。现在白鹿村外出务工人员260多人,有36人被聘请为新疆枣苗技术员,外出人员平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许多贫困户通过劳务输出,积累资金,学到技术,回乡建园办厂,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帮助村民开垦荒山、修田造地,扩大了村里的耕地面积。新开垦的土地不适合种庄稼,就向村里推荐栽种经济林木,并为村民们请来农林专家授课,在山上种满核桃。几年后,核桃树开花结果了,但是产量和质量一直上不去。我们又为村民送来了《核桃树栽培方法》、《核桃树种植技术》、《核桃树病虫害防治》等书籍。村民科学种植,核桃产量逐年提高。产量上去了,但品种不够优良,卖不出好价钱。我们就积极协调县农业局对白鹿村的核桃进行品种改良,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广阔的纸核桃、麻核桃,经过多次试验摸索,终于改良出适合白鹿村土质的核桃品种。栽上了“摇钱树”,使过去的荒山变成了“聚宝山”。 以前的荒山,如今果树成行,花香四溢,家家搞起了养殖,种植了核桃、大枣,形成了种、养一体化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增长点。与此同时,我们还指导村民种植枣树1000多亩,并与新疆枣进行嫁接,培育出了“七个一尺,十个一斤”、肉厚味甜的“赞新枣”。昔日穷乡僻壤,今朝新房幢幢;昔日荒山沟壑,今朝瓜果飘香。白鹿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均收入突破一万元成功实现;幼儿园、敬老院、卫生院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上乐园旅游工程和“水上老年公寓”项目,也正在稳步推进。

寒来暑往,20来个春秋冬夏,我们坚定执着地关心着白鹿村的发展,每年的正月初五,当过年的爆竹硝烟还在空气中弥漫,太行山深处被大雪笼罩的白鹿村,准能看到我们仨同村民们一起包饺子,一起唠家常 ,一起唱歌跳舞,与民同乐,其乐融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三位老军人与村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逐渐融进了这个大家庭。打从2004年起,我们仨就被白鹿村授予“荣誉村民”的称号,我们也为自己能成为白鹿村的“荣誉村民”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www.pegstown.com/wzzx/djhk/jswx/2017-12-28/47986.html
Baidu
map